富士康跳楼事件 血汗工厂何时凝成创新智慧


5月25日,富士康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这是今年以来的第11件坠楼事件。前一天晚上,央视经济半小时刚刚播放过对富士康坠楼事件的调查,第二天又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跳楼事件。

  当然富士康有富士康的复杂性,仅在深圳就是三十万人的公司,人口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富士康本身是制造业,靠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竞争。虽然郭台铭说,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但不能否认富士康所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中最末端的一个环节,及根据订单加工制造,一线工人的劳动也是简单重复。自然的人们中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工人居多,在央视的采访中,工人说为了多挣些钱,他们都通常会选择加班。而工作时间经常超过十小时,从流水线上下来后,一时分不清自己是机器还是人。

  虽然采用跳楼这种极端方式是个人行为,而其背后也有很多复杂因素,感情,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然而制造业为了赶订单的加班加点,成为一个绕不开的事实。富士康这些年的发展,为GDP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追求快速发展中,忽略了对人的关怀。

  有专家提出,在当前经济社会双转型期,企业更应该考虑竞争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改革带来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自主创新的缺失我们也暗自反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国可有熟练的产业工人群?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企业是不是能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可有世界性的商标品牌?我们发现这一切都不成趋势和潮流。

  所以说,创新是企业在经济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就富士康这个已经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而言,不应再把低廉劳工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转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过去引以为荣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失去。富士康严苛管理、缺乏尊重和个体关怀的工作环境,已不适应现代化管理体系。

  劳动力密集的低劳工成本时期已经过去,沿海的代工企业应该意识到,面对经济转型解决途径就是做大自己的商标品牌,提升自己的创新研发能力。要竞争,就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竞争,即技术与品牌的竞争,不去比能源的消耗,和血汗的人工成本。这些GDP的增长,却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众所周知的IBM为例,上世纪50年代,其作为制造型企业,也靠卖大型计算机等硬件赚钱,这一阶段也算在靠人工成本做原始累积,但后来转型得很好,创新一直在全球领先,现在主要提供软件和解决方案,已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


  中华商标超市网(http://www.gbicom.cn商标交易负责人说,广东地区一直是商标交易最活跃的地带,进入2010年后商标购买越来越积极,交易量呈现上升趋势。以华为中兴为核心的创新研发力量也不容小看,但愿在这块前沿希望地带能出现我国首批国际性商标品牌,用创新的力量拉动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更重视人文关怀与人的价值。让血汗工厂成为历史,创新发展成为大潮流与趋势。(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