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经济学说史课
本学期的经济学说史课程同以往一样,前面三分之二的时间由老师讲授从古希腊到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后面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由各个学习小组讲习凯恩斯以来的现代经济学。学生讲习部分被我叫做试验课堂。说是“试验”,其实已经开展了六届了。让学生讲习之所以是可能的,主要在于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已经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学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具备一定经济学基础的同学完全能够胜任讲解的要求。试验课堂的目的不是解放老师,而是锻炼学生。从以往情况来看,学生大多比较欢迎这种学习形式。
2010年6月25日是数经交叉实验班2007级最后一次经济学说史课。这次课由第十小组讲解“熊彼特经济学”。试验课堂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就着手阅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日本经济学家金指基的《熊彼特经济学》,还有一些熊彼特传记。上一次课后他们与我交流时,有同学说熊彼特是一位可爱的经济学家。从这一句话中我认识到,他们获得了理解熊彼特的某种感觉了。在那次交流中,我进一步提出了修改课件的一些建议和要求。24日我又提出新的要求,主要是压缩内容,给我留下一点时间来作学期总结。25日一大早我打开邮箱,看到他们新的修改稿,发送时间是凌晨2:30。为了准备试验课堂,大多数小组都有工作到深夜的经历。
整个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由小组四个成员来讲习。第一个上台的DQ同学介绍熊彼特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介绍生平的时候,穿插介绍了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在讲思想背景之前,介绍了当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熊彼特思想形成可能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熊彼特的个性特点与其经济学思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最后,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塔尔德、庞巴维克和瓦尔拉斯对熊彼特思想形成的影响。DQ同学的介绍内容充实、信息丰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过,吸引人的不仅是熊彼特丰富的人生和深邃的思想,还有讲述者活泼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和洋溢的热情。关于介绍思想家生平的原因,我最初的想法,一是可以将某种抽象的思想与具体的人生结合起来,便于接受和理解,二是认为任何思想家的思想与其人生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除非了解思想得以产生的环境,除非理解思想者的人生,否则很难理解其思想。现在我想说的是,作为今天的经济学渊源的那些思想家们,即使他们离我们的时代有几十几百甚至数千年,他们也曾经是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介绍他们的思想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将他们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仅仅理解为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或者一条原理;这样做,可以理解为后学者对前人研究和探索工作的价值的认同。我们投身其中的经济学研究,就算真正具有经国济民的宏大功能,或者具有引领人类知识进步的重大意义,如凯恩斯的思想影响数十年间西方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斯密的思想影响至今已经200多年的经济学思想的发展,但在思想家的生前,这些意义的实现总不如商人所积累的金钱的价值那么直接和明显——想一想戈森凄凉的晚年,如果没有杰文斯后来对他的发现和崇敬,他的研究价值何在?我想,经济学家们致力于其影响很可能在后世的思想研究的动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能在于,相信他们努力的成就会在后世得到认可和推崇。由此,后人对前人的崇敬成为前人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条件。我们在介绍前人思想的时候,将前人看成是曾经活生生的人并对其表达敬意,一方面是在回应前辈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在实现我们的某种追求——相信我们今天的努力工作会得到后人同样的认同和尊重。
第二个上台的是小组长HJ同学。她讲习的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在做小组课堂作业的时候,HJ同学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初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探讨“斯密动力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他们在准备过程中,阅读了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于是提出以索托的思想来解释斯密动力的条件。一开始他们发给我的课件就给我留下很好印象,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内容充实而且有一定理论深度,课件制作简洁而精美。但是,出于充分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材料的考虑,我建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将角度再作某种调整。他们很快进行了回复,完全体现了我的想法;审阅过程中我又发现似乎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角度,于是再次提出修改要求;第二天他们的修改稿过来了,也正是我所希望的格局。从这件事情上,我看出他们做事的踏实和认真,当然,这也很好体现了他们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领悟能力。这一次HJ同学讲习的两个理论,在他们第一次发给我的课件中,我就发现创新理论准备得简洁而深入,层次感很好,逻辑性很强,我用“精彩”来评价了这部分内容。讲习的头天晚上,我提出对部分内容进行压缩的要求。这显然会打乱他们的计划,不过,讲习过程中,HJ同学一直表现得很镇定,讲习很有条理,逻辑严谨,表达清楚。
第三个上台讲习的是08级的CDY。在我的印象里,这位男生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总是坐在第一排靠近讲台的位子。与他有限的几次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学习热情,踏实的学习态度。按照小组分配的任务,CDY讲习的是“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前途”。在我的观念里,熊彼特是一位特别有魅力的经济学家,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某些魔幻般的断语。比如说,技术进步是“创造性毁灭的风”或者资本主义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比如说,“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不,我不认为它能存在下去。”“社会主义能行得通吗?当然能行得通。”在上一次课后,CDY与我讨论了熊彼特关于创新与资本主义前途的观念。理解熊彼特理论中那种表面的矛盾下蕴含的深刻思想,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我在给他的电子邮件中,阐述了这样的想法——在熊彼特的观念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某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创新和利润,但是,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结果,可能造成破坏创新和否定利润的力量,从而使资本主义的性质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因此必然灭亡。熊彼特所谓资本主义,其实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他所谓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且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实际上讲的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似乎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念。熊彼特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意味着他主张或者期望这种变化。熊彼特对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的分析,体现着他对历史的自然发展的一种无奈。CDY介绍了熊彼特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社会主义优越性”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三个问题,看得出来他对熊彼特的关于创新与资本主义前途的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理解。
最后上台的是CW,讲习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发展或者影响。最初布置他们任务的时候,我对这最后一个问题抱有很大期望。我希望他们能够寻找到一些线索,证明熊彼特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在他们查找材料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可能走了一些弯路,过多关注了新熊彼特学派的理论构建,而对原来的论题有所忽视。在最近一次交流中,我提出,还是以创新理论为基础或背景,探讨一下熊彼特对现代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后来CW发给我的讲义中,已经比较清楚的解释了熊彼特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CW讲完之后引用熊彼特的一句话来做总结——我异常缺乏领袖的特质——只需要一小部分我的思想,一种新的经济学可能就已经创立了。我坐在台下跟CW说,再翻一页,看看还有什么。——一个人对经济学的领会能力,可以从他对熊彼特的理解能力上反映出来;熊彼特关于“创造性毁灭”的智慧,是一种经济学的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经济学的大智慧。这段话是我看完他们的课件之后补充上去的。
第十小组讲习结束,安排了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进行点评。由于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对战后经济学发展及经济政策制定的特殊重要性,代表凯恩斯主义的HMY同学已经对那些支持或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派进行过几次点评了。我相信HMY同学不仅有着很好的领悟能力,还踏实认真善于思考,以往的几次点评中,她就提出过一些尖锐的问题。有那么两次,她所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想提醒大家的。这次她针对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感觉问题出在理解问题的角度而不是问题本身,要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需要很长时间,而我当时正在思考后面的总结,于是建议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放到课外。我说:“熊彼特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其思想需要对其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理解其思维方式需要具备对其著作的一定的了解。对于初次接触熊彼特的人来说,存在理解的困难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事先阅读了教材或相关文献,对熊彼特的思想或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那么,理解刚才讲解的理论就不会有太多困难。由于时间关系,现在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不理解的问题,希望大家在课后通过阅读教材来解决。”
三个小组的代表点评之后,我来进行点评和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讲了DQ同学讲习中涉及的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之争的问题。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之争,实际上是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之争。在历史学派看来,抽象演绎法从既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抽象演绎得出结论,而结论实际上已经蕴涵在演绎前提之中,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上的不生产。当然,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历史学派的归纳法才是一种真正的不生产;从根本上来说,历史学派是反理论的,他们否认经济学的一般性,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在奥地利学派的观念里,历史学派所使用的归纳法在认识事物性质方面存在致命的缺陷,因为任何归纳总不能穷尽同类的所有事物,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存在被证伪的可能。熊彼特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争论持有怀疑的态度,在他看来,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同样是经济学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对德国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作用;这次争论之后,德国的经济学被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注重历史和现实的国民经济学,另外一个就是注重抽象演绎的理论经济学。熊彼特将这种分离看成是经济学发展的严重障碍,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但是,在熊彼特此后的研究中,一方面理论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成为他研究方法的主题,另一方面,历史学派的方法又时时刻刻影响着他。这两种方法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和冲突,而同时使用这两方法的结果,使熊彼特的研究陷入了困境。1911年,熊彼特完成《经济发展理论》后,开始研究货币问题。熊彼特不满于李嘉图或凯恩斯那种通过简单模型进行逻辑演绎的方法。他试图构建一个动态的货币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众多的参数,每一个参数又包括众多具体而现实的因素。在这样的前提下,熊彼特的“理论”只能是对现象的说明或描述,但他同时又追求理论化和一般化。纠缠于理论和现实的冲突,在一般性和简化性之间进退维谷的熊彼特到死都未能完成其货币理论。大危机之后,传统周期理论失效了。熊彼特计划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周期作出新的解释。1934年,熊彼特开始写作《经济周期》。对历史和事实的过分依赖使他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难度增加、研究周期延长。1939年,《经济周期》才得以出版。晚年的时候,熊彼特不断自责自己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失败,而他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不断游离于两种矛盾的方法的结果。
点评之后,我开始对这个学期的教学进行总结:
“这个学期给你们讲授经济学说史对我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实际上——你们所不知道的——每个星期我在都期待着星期三下午和星期五上午,这是一周中最令我兴奋的时刻,也是我感觉最充实的时刻。当我第一次走上你们讲台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你们专注的神情,渴望的眼神,在这种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你们对我的信任。当然,我知道,我必须承担起你们的信任。一开始我就相信你们有着很强的领悟能力,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你们还有着非常踏实、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最初让我感受到你们认真刻苦学习态度的,是第二小组的CTT同学。为了准备小组作业,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课题,她准备了大量材料,从观点组织、文献整理、课件制作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其他小组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也都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其中,比较突出的还有第六小组的HYX同学。为了解决“企业家收入的性质”的问题,她下了相当多的功夫。努力工作的结果,是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当然,我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收获。比较突出的还有第四小组的GJ同学,在讲习“自然率观念的渊源和发展”时,她确实弄清楚了从洛克到弗里德曼的自然率观念发展的大体进程,还强调了自然率观念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核心观念构建的作用。”
下面这段话事前准备好要讲的,但当时却忘记。课后,我一直后悔没有能够对很多努力学习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力求找到补救的机会。将其记录如下权当一种补救吧。
“当然,你们真正展现自己的才华,还是在试验课堂的准备和讲习过程中。说实在话,以往布置课堂讲习,我最担心的是学生不积极配合,或者是不早作准备,临上讲台之前一两周才仓促准备;或者是即使准备也马虎了事,不读原著,不看综述文献,而仅仅是百度加谷歌,复制加粘贴。学生的不积极配合,将极大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而且,工作的成效也不确定。令人欣喜的是,这学期将试验课堂任务布置给大家之后,很多学习小组早早就开始了准备,真正按照老师的严格要求开展工作,研究教材、阅读原著、制作提纲、编写讲义、制作课件。努力工作的结果,是在试验课堂讲习中,很多小组都给我们奉献了精彩一课。这学期的试验课堂,有着很多的精彩瞬间。比如,讲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第一小组的HMY同学,不仅给我们介绍一个活生生的伟大经济学家凯恩斯,还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执着探索的伟大思想家凯恩斯。第二小组的LYY同学在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时,对相关理论已经成竹在胸,他给我们讲解的IS-LM模型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学生讲解。我说LYY同学将这一问题讲解得非常精彩,并不在于他将理论细节讲得多么深入和细致,相反,他没有过多涉及细节。实际上,IS-LM模型大家在宏观经济学中已经作为重点学习过,在学说史的课堂上,不需要对理论细节做太多的讲解,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讲解其理论意义、政策含义,讲解其对于新古典“综合”的意义。我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出得来”的讲解;当然,要“出得来”,先要“进得去”,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理论;显然,LYY同学已经进得去了,所以他才能出得来。我还要特别提及的是讲解新剑桥学派的第四小组的GJ和ZXF同学。GJ同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的伟大形象,通过GJ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作为经济学家的琼.罗宾逊卓越的天才和顽强的斗志,同时我们还欣喜地了解到,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琼.罗宾逊,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她一直将自己看成是穷人利益的维护者和辩护者。不过,第四小组的明星应该是zxf同学。ZXF同学上课时专注神情一直就让我感动,而她在准备讲解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时的认真和踏实更让我欣慰。新剑桥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看成是经济学说史领域的一部天书,能完全读懂的人寥寥无几。尽管没有完全读懂,借助于相关文献,zxf同学还是了解了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大致框架。尽管在讲习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疏漏,zxf同学的讲解还是我所听到的关于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最好讲解。ZXF同学的整个讲习思维缜密,逻辑清楚,表述流畅而简洁。在台下听讲的时候,我很想在点评的时候表扬一下zxf同学“语言的效率”的,后来因为要表扬的东西太多就忘了这一点了。还要特别提及讲解理性预期学派的第六小组的HYX同学。HYX同学是一个高度认真负责的小组长,在正式讲习之前好几周,她就带领大家做出了课件,然后一次次和我讨论,一次次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HYX同学对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对其理论脉络也熟悉起来。Hyx同学讲解的理性预期学派理论,尤其是其基本假设,也是我所听到的最好的学生讲解。同样优秀的还有讲解新制度学派理论的SH同学。介绍加尔布雷思的经济理论时,SH同学主要讲解了权利转移论、企业目标的变化和生产者主权论以及二元体系与新社会主义三个理论。事前,SH同学阅读了加尔布雷思的相关著作,对加尔布雷思的思想有了个总体的把握。讲解过程中,SH同学胸有成竹,慢条斯理按照逻辑进程娓娓道来,一时间竟然给听者以难得的享受。加尔布雷斯的思想很琐碎,很容易处理得冗长而繁杂,SH同学的处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不仅深入介绍了各个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介绍了理论的政策含义,还试图在各个理论之间构建逻辑关系。”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相信大家收获了很多东西。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收获了很多。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总在强调某些观念,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些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我需要强调一下,这些观念是我理解经济学说史的关键。”
“第一,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发展具有演进的性质。如同马歇尔说的——自然界没有飞跃。马歇尔的意思是,经济思想或者学说不论是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连续的特点。从时间上说,我们今天学习或者接受的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建立在前人贡献的基础上。比如因为有斯密才会有李嘉图才会有穆勒才会有马歇尔;从内容上,不同学派之间大多没有绝对的距离,因而是可以沟通的。比如,二战以后的经济学,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与凯恩斯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说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具有演进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经济思想在时间上的继承性,即当代的思想和学说总是前人思想和学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这样说,当然意味着承认学说史的学习和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也意味着作为人类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继承者的我们应该对前人心怀敬畏。”
“第二,经济思想或者经济政策观念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循环的性质。这种循环的性质,集中体现在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的对立和交替——从重商主义的干预主义到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再到凯恩斯的干预主义再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政策无效论。在政策主张方面,政府和市场似乎处在两级,而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和政策观念就在两极之间随时间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摆动。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总是现实的经济问题的理论反应,因此,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循环,可能正是现实经济活动循环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必要为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之间的持久的争论而不安,也没有必要为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而烦恼。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在政府和市场的两极之间的摆动取决于现实经济活动变化的要求,它不会长久地靠近或者离开哪一极。也许斯蒂格利茨的观念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历史观念——政府和市场之间需要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
“第三,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的内容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经济学具有问题导向的性质。经济学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实际经济生活中提出并要求解答的问题。当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并影响到现实的经济利益格局时,人们需要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这就推动了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是实际经济生活的变化引导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比如,正是产业革命的发展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才推动着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大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观念的问题,才有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于现实的需要,也只有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经济学理论才有存在的价值。”
“第四,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际经济生活的发展或者成熟程度。经济思想是经济活动的思维形式,而经济学说是经济思想的理论形式。只有当经济活动充分发展,其内在的性质或者特点充分显现,研究者才能充分把握其实质,进一步将其抽象或者理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前发现具有偶然性,其意义不应当被高估。所以我说,和色诺芬相比,斯密提出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原理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正是因为理论的发展总是受制于实践的发展,受制于现实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性质的充分展现,所以我们不应该对前人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要求亚里士多德解决价值的唯一来源问题。”
“第五,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经济学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在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或者说为特定阶级的利益提出辩护。比如重商主义为商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古典经济学为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利益辩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无产阶级辩护。声称自己的经济学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背景的断言,往往具有欺骗的性质。比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声称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不可信,自由主义经济学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而马克思声言自己的经济学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至少是一种诚实的态度。在我们的现实中,主流经济学越来越明显地沦为权贵资产阶级的辩护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际上没有经济学家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辩护,所以富士康的可怜孩子们只能爬上高楼声张自己的利益。——当然,迫使他们爬上楼顶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问题。从经济学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点,我们可以理解经济思想的演进性质。随着技术变化或者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而相对价格的变化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当新的利益格局形成,就需要新的意识形态来维护时,就产生了新的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
“第六,对于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宽容的胸怀,去理解和容纳异端。每一种思想或者流派,背后可能代表着某种价值观。如果我们愿意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也就应该对异端持有宽容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只有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个声音,那是相当危险的。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义,都可能将社会经济活动导向危险的境地。不同的声音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如同熊彼特所说的铁道上用于制动的砂子。这需要一个社会,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经济学学习和研究者具有宽容的心态。想象一下,在凯恩斯主义盛嚣尘上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如果美国的舆论环境是法西斯式的白色恐怖,还会有弗里德曼的存在吗?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是异端,在未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成为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观念。”
以下的内容,在对经济学2006级的期末赠言中讲过。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下面,我想谈一点对大家的期望。我想从房龙的《宽容》开篇的故事说起。有一个部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山谷里。人们的生活富足、平静、安详。可是,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尽管生活已经美好了,还向往另一种生活。他们不停地幻想着——在山的那一边,也许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于是,趁大家不注意,他们会溜出山谷,翻越山峰。出去的人不再回来,不知道是否有人成功。有牧羊人放牧的时候发现,山峰的那一边,有一连串的白骨延伸进丛林。后来山谷里发生了严重的灾荒,这是自古以来未曾有过的浩劫。再也不能在这里生活下去了。除非及早逃出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可是,这些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园,他们根本不知道逃往何方。这时,有人想起山峰那边的白骨。那些死去的叛逆者虽然没有成功,但循着他们的白骨,也许可以找到一条生路。于是,部落离开世代居住的山谷,艰难翻越高山,穿过丛林,跋涉过沼泽。虽然很多人死了,但最终找到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房龙想说的是,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思考,保持持续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房龙看来,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只要我们保持着怀疑和思考,即使面临重大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会因为有准备而不至于失去方寸。在房龙看来,怀疑、批判和思考是有价值的,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在某个地方说过这样的话——思想不是思想家的自娱自乐,思想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还想说的是,思想并不因为其有用才有价值,思想本身就有价值。或者说,思想的价值不仅是工具性的,更是建构性的。人成其为人的关键,就在于其思想。在这里,我想强调,我们思考、怀疑和批判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专业或者学术,更应该包括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高度物质化了。理想退隐,道德消失,精神没落,信念崩溃,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时代特点。这个时代需要拯救,但是控制权力的人们——政治的,金钱的,话语的权力——大多成为既得利益者,已经丧失了对这个时代的批判能力。希望只能寄托在尚未被腐蚀的你们身上。”
“最后,我想对大家提出这样的期望:不论你将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坚持学习是必须的,学习可以使你完善,学习可以使你不断进步;同时,我更希望大家保持好奇心,保持想象力,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