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领袖”杂议


“领袖”杂议

 

 谭汝为

 

“领袖”指国家、政治团体或群众组织等的最高领导人。某类人群中的突出者,人们习惯称之为“领袖”。如唐玄宗《〈孝经〉序》:“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元代关汉卿《单刀会》:“有一箇(个)马孟起,他是个杀人的领袖。”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贾仲明《凌波仙词》,说关汉卿是“梨园领袖”。文革初期,北京五所高校的红卫兵负责人被称为“五大学生领袖”。可见“领袖”所指,涵盖很广。

 

在以服装显示官衔和地位的古代,以衣帽取人,已成社会风尚。例如平头百姓称为“布衣”,青年学子称为“青衿”,达官显宦称为“搢绅”,下级官吏成为“青衫”,地方权贵称为“绅士”,富家子弟称为“纨绔”等。

 


“领袖”一词,也源于服装。“领袖”本义,指衣领和衣袖。古人制衣,格外重视衣领和衣袖,单独用料,镶以金边,讲求样式,精工细作。精美服装最醒目之处,也是领子和袖子。今人对于职业门类,盖以“白领”“蓝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相区分。汉语词汇,“振袖”表示精神振奋,“拂袖”表示恼怒等。可见“领”“袖”之于服装,乃至凸显着装者的精神情绪,地位重要而特殊。迄今,服装样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领子和袖子仍为时装设计的关键环节。在古人眼里,“领”和“袖”具有提携他人或为人表率的作用,所以用“领袖”比喻能提携他人或为人表率的人。

 

为什么以“领袖”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呢?综合分析,似有三点;首先,衣领衣袖处于醒目关键处,含居于首位之意。其次,衣领衣袖,是衣服的提挈处,故有“提纲挈领”之说,具有提携拔擢人才的权位。第三,“领”谐音“引领”之“领”,“袖”谐音“优秀”之“秀”。“领袖”者,顾名思义,就是居于引领地位的特殊优秀的人物。

 

         “领袖”一词最早见于《晋书·魏舒传》。西晋魏舒官至司徒,善断大事,持身清素。“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魏舒仪表庄严,气度不凡,堂堂正正,晋文帝以“领袖”之词,赞赏魏舒为朝臣之表率。南朝梁代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故以辉映先达,领袖后进。”《文选·注》引晋代孙盛《晋阳秋》:“裴秀,有风操,十余岁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所谓“领袖后进”或“后进领袖”,皆指“青年学子的表率”。

 

          近几十年来,汉语“领袖”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只局限于用在政坛高端领导人的身上,例如“伟大领袖”“英明领袖”等。至于知识界、学术界、科技界、演艺界德隆望尊的典型代表人物,则尊称为“泰斗”“大师”“巨星”“领军人物”等,就不再以“领袖”相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