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管书的畅销榜上,最突出的图书只有两种,其一,是各类经管书的教材及其考试用书;其二,则是郎咸平、宋鸿兵、陈志武、张五常等明星经济学家的通俗经济解释。对于第一种,经管书仍旧是被读者当作唯一贯的实用的工具,是获取文凭及其各种认证资格的必经之路,是通往各类发财致富门径的敲门砖。而对于第二种,则是各类市场主体运作的出版社及图书公司的大众读物,姿态明确,立场鲜明,明显是大众寻求新的社会变革的出口,而这,正是我所担忧而无法阻止的新趋势。
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制作用,会使得社会变革一触即发,而经济体制的变革,必将带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在自由经济理论大家陈志武、张五常等人的眼中,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路子,是中国以往成就的宝贵经验,接下来,政府应该进一步让利于民——小政府、大社会是全球的趋势,谁也改变不了;而在郎咸平、宋鸿兵等人眼中,西方资本家正是利用货币骗局和陷阱,将无数中国工人压在制造业的底端,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目前还只是一个口号,没有丝毫进展。
榜首图书《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依旧是从公司治理和产业链整合上来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在我看来,郎教授对中国企业一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已经逐渐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在经济战场上,每个公司就如同每个士兵,单兵作战能力的差异会使得整个战场的形势逆转——事实上,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今天,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依然高于国内企业,为了应对跨国公司的侵蚀而采用的保护主义措施,导致的却是国企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和不思进取,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中国政府如果不抓紧国企的升级,减小保护的力度,加大其与民企的竞争,将会使改革的动力丧失,差距进一步扩大。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允许老百姓勤劳致富、创造财富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到了今天,这一点已经难以推动80后创业致富——高房价和日益减少的低成本的工人,已经使得以往的商业模式难以成立,中国人创造财富的能动性和主动精神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应该是贫困生活和社会不公的压力,而且,随着房价的逐渐攀升,压力之下的中国民众已经逐渐麻木,所谓的创造性已经转变为对政治体制和社会分配的改革诉求——这也就是目前经济学者日趋政治化、经济作品变成呼吁改革社会体制的时政作品的重要原因。
然而,建国的前三十年都是追求平均分配,其结果是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合理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建立在适当差别的分配基础上的,目前严重的分配不平等,导致社会舆论只注重分配不注重生产——而这一点,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众所周知的是,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靠分配得来的。分配差别的大小,应该是以是否促进财富平稳较快增长为前提——如果仅仅只是帮助读者如何从他人手中夺回财富,那么,只能满足大家一时的痛快,而失去的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
或许有读者认为,世界都认同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认同了“made in China”的中国制造,以往的财富积累就依靠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再去创新?更何况,技术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涉及到教育、科技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企业家能有什么贡献?在《创新赢天下》中,微软中国总裁张亚勤博士做了最好的解释:“创新不仅是技术人员的职责,而且更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并且创新本身也必须是能落在实处、具有商业价值的行动,而非虚无缥缈、囿于想象的行为。”在以往,中国人的创造性准确的说都是模仿,是“山寨”。而在未来,要想让世界真正学习中国方式,让《世界大趋势》向中国倾斜,还需要不断的创造新的奇迹。
经济问题政治化及其隐忧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