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举行


     人民网武汉6月28日电 (田豆豆 郭晶)6月28-29日,“华创会”理论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创业、创新、合作、跨越。会议由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谭天星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校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法司司长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田承忠先后致辞。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包括:国务院侨办经科司副司长张毅、国务院侨办政法司处长赵健、国务院侨办经科司于建明处长,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武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的领导、华中师范大学组织部、宣传部、社科处、人事处、校办、外事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马黎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做主题报告。马黎演讲的题目是“华创会成为知名品牌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她说,2010年1月,国务院侨办向国务院的《关于2009年侨务工作情况的报告》,特别提到“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明确报告“华创会”已成为侨办系统“立足湖北、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引智引资重要平台。

  举办“华创会”根本目的是: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人才资源和资金优势,吸引华侨华人到湖北及中部地区创业发展,开展科技交流与投资合作,为华侨华人来华创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人才、技术、资本与湖北及中部地区实现合作共赢。

  “华创会”已在武汉连续举办了九届,共邀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商界人士、华侨华人社团代表3900多人参会,到湖北及国内其他地区考察洽谈。这些海外代表带来了高新技术项目和投资合作项目3850多个。国内参会各界代表13900余人次,企事业单位上千家。国内各地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通过“华创会”平台向海外推介合作交流项目6700多个。

  2008年,“华创会”被评为湖北省“十佳会展”之一,2009年,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评选为“辉煌荆楚60名片”。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近30年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动力及与海外华资。他认为海外华资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资本、人力、技术、市场等)的主力;是中国大陆资本与技术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是对外投资的渠道和合作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十加一、东亚共同体等)。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人才库,是中国大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人才来源地。

  80多为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交流。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组部国际人才战略研究专题组组长,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辉耀博士演讲题目是“全球人才战争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对策”。他认为,中国在全球的人才战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目前,中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仍然是最大输家。全球人才战争目前主要出现了下列五大趋势:第一大趋势,全球人才竞争日趋“两极分化”的局面,最急缺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却大量流失向发达国家,只有少数新兴国家出现“人才回流”的趋势。第二大趋势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以及面临产业升级的新兴国家,因为经济更需要人才来驱动,往往更重视吸引人才。第三大趋势是移民制度已经成为人才战争的武器。第四大趋势是为了争夺高端人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惜承认双重国籍,而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本来就默认或承认双重国籍。韩国、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因为产业升级,急需要高端人才,为了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胜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由过去反对双重国籍,开始明确要承认双重国籍。第五大趋势是,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人才竞争的有效手段。

  王辉耀认为,我们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对策应该是:一,开通许可有移民倾向的技术性签证以及“国家利益类别”签证;二、顶尖人才可以直接申请绿卡;三、出台绿卡入籍的“归化”渠道;四、为原籍中国而非自愿放弃中国籍者直接发放长期免签证的“侨胞证”;五、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六、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吸引机制,打破体制内体制外限制,国际工作经验也可以成为提干的标准,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拔录用人才不限国籍;七、可以考虑默认双重国籍。最后,打造一个“中国梦”是中国人才吸引留住世界人才的核心战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何启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海外人才资源引进的新思考:“华创会”与新加坡经验。他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它为了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必须引进国外智力。新加坡政策决策者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国际的优秀科技人才。新加坡经济的真正腾飞是近25年的事。本世纪50至60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实力不如香港,与周围邻国相比也无任何优势。然而,如今的新加坡不仅把邻国远远甩在后边,在四小龙里的佼佼者。如今的共识是,这一切的发展,与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引进国际智力和人才回归分不开的。他说,新加坡经验能给予“华创会”一些什么启示呢?在吸引在海外的人才而言,华创会成绩客观,有“千人计划” 、“楚天学者计划”,掀起了海外人才的归国热潮。这个热潮如何持续和支撑?我相信这是每一位都关心的问题。1、清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与核心载体。2、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获取、使用、发展的科学的理念。一个合理的体制,有效的机制与良好的行政文化,是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以及满足智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基础。3、拥有一支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精明强干的国际智力人才是政府实和企业现治理目标的根本保证之一。4、“华创会”可以把国际智力人才(尤其是华侨和海外华人)开发当作首要任务。以后大发展,可能不必局限在华侨华人。具体的建议包括:(1)引进和确立先进的国际智力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思想和原则;(2)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人才资源的管理体制;(3)设计和改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各种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李其荣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欧盟国家向美国的人才流失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国家的人才流失依然是人才跨国流动中的突出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奉行人力资本优先战略,采取合理而全面的人才激励机制,吸纳各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应在努力培养国内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国外智力。中国的迅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完善的政策,定能迎来“揽得天下英才”的喜人局面。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周聿峨教授认为,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扩展,人才流动的模式发生着变化,从“人才流失”和“人才回归”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结构逐渐朝着“人才环流”的新趋势发展。跨国华人作为典型的专门人才,是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