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落日 第三章 (18)“江南案”断送蒋家“世袭”前途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三章 蒋经国主政台湾

蒋经国、蒋纬国身世之谜  (18)

 

            “江南案”断送蒋家“世袭”前途

 

蒋经国上台后,给人特别亲民的印象,常常穿着夹克便装走访“民间”。结交许多“民间友人”,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好。但是1984年发生的“江南案”,让大家彻底失望了一次。

江南本名刘宜良,是台湾报社的驻美特派记者,也有说法他其实是收集情报的特工身份。江南在美国期间写了《蒋经国传》,并在美国报上连载。这本传记,详细地记载了蒋家内部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以及国民党内部派系的争权斗争历史。因此,台湾当局认为他是心生不满而污蔑蒋家。当时的情报局长汪希苓经人介绍认识“竹联帮”帮主陈启礼,他就派竹联帮帮众赴美国“锄奸”,在旧金山暗杀了江南。

结果这件事干得不够干净利落,加上陈启礼已经先行录了一卷自保录音带让别人保管,因此马上被查出来跟台湾当局有关。美国政府为此大怒,台湾情报机构公然派杀手到美国本土上刺杀了已经是美国公民的江南。又有一说,江南原来也是美国国家情报局的线民,所以美国才那么积极介入。

当事人后来都四处逃亡,陈启礼也逃回了台湾。蒋经国是否知情,现在还是众说纷纭,但执行策划者是他的儿子蒋孝武。蒋孝武本来是最有希望成为蒋经国的接班人的,后来虽然他没事,但从此被外放到岛外冷冻着。

 

 

              蒋家王朝  人去楼空

 

    “总统府”:见证权威变迁

“总统府”位于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一段122号,坐西向东,是一组红白相间、设计精美的日式建筑,原是日本侵占台湾时期的台湾“总督府”。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不久“复行视事”,将这里改成了他的“总统府”。19754月蒋介石死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但实权掌握在“行政院长”蒋经国手里。严家淦任期结束后,即由蒋经国继任。

“总统府”是蒋氏父子正式办公场所和接待外宾的地方。每年1010日,台湾当局都在这里举行“国庆”集会,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地在这里发出“反攻大陆”的号召,蒋经国当权时说得更多的则是“革新保台”。

李登辉担任台湾“总统”后,效仿美国白宫,将“总统府”非办公区域部分空间开放供民众参观。

2004319日下午,突然发生竞选连任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在台南遭枪击案,当时情势相当混乱,在获悉“总统府”将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大陆驻台记者陈斌华勇闯“总统府”,使他成为除那些叛变投敌的“反共义士”外,在1949年后进入台湾“总统府”的大陆第一人。

选举结束后,意外受挫的泛兰阵营在“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举行了长时间的大型集会抗议活动;再后来,先是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率领的“红衫军”,后是一波波的“倒扁”游行集会,直至2008520日,“总统府”换了新主人马英九,周遭终于清静了许多。

台湾“总统府”再也见不到蒋家人的影子了。

 

阳明山:幕后权力中枢

阳明山下,有蒋介石的士林官邸;山上有蒋介石和宋美龄钟爱流连的两处“行馆”:草山行馆、阳明书屋。蒋介石领党理政整军,大计多从此三处出。因此可以说,蒋介石时期,台湾当局真正的权力中枢并不在“总统府”,而是市郊的阳明山。

阳明山原名草山,因山上茅草丛生而得名,海拔443米。蒋介石退居台湾后,经常偕宋美龄上山散步,思考“复兴大计”。因为觉得山名有“落草为寇”之嫌,又见山色空明,也为了纪念他所景仰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蒋介石在1950年下令将草山改称阳明山,并在这里设立官邸、行馆。

士林官邸是蒋介石的正式居所,是庭园式建筑。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远走美国,士林官邸成了无主之屋。如今,偌大的法式、中式园林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进入官邸大门,就能看到一家咖啡屋,咖啡屋推出“夫人早餐”的噱头来吸引游客,台北一些人会赶到这里,享受按照当年宋美龄食谱制作的早餐。

蒋经国的“七海官邸”位于附近山下的大直地区,紧邻军方的衡山指挥中心。蒋方良去世后,“七海官邸”也像士林官邸一样对外开放。

草山行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湖底路,原为台湾糖业株式会社招待所,建于1920年,是为了接待当时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裕仁1923年来台上了草山,但在草山行馆停留的时间不到2小时,此后,草山行馆被当成日籍名流聚会的温泉别墅。

194912月“国民政府”迁台,蒋介石以此为居处,是他在台北的第一个官邸。当时人在美国争取美援的宋美龄于19501月回到了台湾,与蒋介石居住在草山行馆。

草山行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晶式建筑风格,主房大门为石砌墙,内部为木建筑。19505月士林官邸完工后,蒋介石夫妇迁居士林官邸,草山行馆改为“夏季避暑行馆”,每年端午至中秋,蒋介石多住在草山行馆,直到1970年间中兴宾馆(阳明书屋)落成,草山行馆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蒋介石去世后,草山行馆也跟着荒废。2003年整修后开放参观。

草山行馆后来委托给佛光大学经营,变为艺术展览、创作和休闲空间,也可以在这里举行小型会议,也提供餐饮和咖啡等。20074月草山行馆被一场大火烧毁,人为纵火的可能性大,但至今未破案。

 

涵碧楼:最钟爱流连之处

蒋介石在台北以外还有24处行馆,都在山川秀美、风景绝佳之处,现在大多荒废,能开放参观的只有几个了。有位于慈湖、角板山、阿里山、日月潭和澎湖的五处行馆。

日月潭的涵碧楼据说是蒋介石最钟爱流连之处。涵碧楼原本也是为迎接裕仁所建的贵宾馆,后来成了蒋介石的行馆。蒋介石经常泛舟日月潭,遥望他为缅怀亡母要潭边山顶所建的慈恩塔。

涵碧楼1998年被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风格简约的五星级度假饭店。涵碧楼下,原来蒋介石专用的码头上还系着他当年使用的木船,现在已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日月潭风景

府邸和行馆充分体现了蒋氏父子生前的权威。1980年建成开放、被戏称为“中正庙”的“中正纪念堂”是蒋介石死后哀荣的集中表现。纪念堂占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主体是八角造型的纪念堂,蓝瓦白墙,造型类似北京的天坛,堂内有蒋介石塑像。纪念堂四周附建戏剧院及音乐厅等。

2007年陈水扁当政时期,搞“去蒋化”,宣称要拆除“中正纪念堂”围廊,将其“去神格化”,并于当年519日正式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蓝绿双方为此还一度激烈对立。国民党的马英九于20085月上台后,又把“台湾民主纪念馆”改回“中正纪念堂”。

在台湾发生的这一切,不知灵柩暂厝台北邻县桃园的蒋介石、蒋经国,如死后有灵,将作何反应?

        (摘自《前尘云烟  一声叹息》陈斌华/ 《参考消息》2009.10.20)

 

 

          附录:1、台湾岛内劲吹“怀蒋风”

 

2009413日是已故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的百年诞辰。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中国国民党重新在台“执政”,加上百年诞辰的意义特殊,因此今年岛内的纪念活动格外密切,规模也比以往大了不少。座谈会、纪念特展、音乐会、电视专题片、纪念网站,媒体报道更是连篇累牍……宝岛掀起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怀蒋风”。

413日上午,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台行政当局负责人刘兆玄、“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人,共同出席了“中枢纪念典礼”,蒋经国的故旧、部属、亲友等也受邀出席。这是整个纪念蒋经国活动的高潮。为了纪念蒋经国,大礼堂原悬挂的孙中山遣照,也换上了蒋经国肖像。典礼之后,众人还前往桃园的蒋经国先生陵寝谒陵。

此前,马英九于10日发表题为《薪火相传  任重道远——永怀经国先生》的万字纪念文章,回顾蒋经国的政绩,表达对他的追思和缅怀。12日晚,马英九等还出席了“经国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并与到场来宾合唱一首“感恩的心”。

台湾媒体对相关纪念活动进行了集中报道。13日出版的《联合报》专门发表以纪念蒋经国为主题的社论,并开辟专版对此前举行的纪念座谈会内容予以实录。

以纪念蒋经国为主题的网站,连日来点击率居高不下。网站除重点介绍蒋经国的生平和政绩外,还刊载了许多来自各界人士的纪念文章,包括蒋经国的民间友人、原部属等。

        (摘自《参考消息》2009.4.14 张勇/)

 

 

      附录:2、纪念蒋经国:恩典与忧思

                     (台湾《联合报》413日社论)

 

    “政治典范”,台湾无人超越

今天是蒋经国百年冥诞,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怀旧的氛围。蒋经国成为一种“政治典范”,这对台湾而言,可谓既是恩典,也是忧虑。谓为“恩典”,是因台湾毕竟也有这么一位让多数人民感动认同的政治典范,成为人民衡量政治境界及领导效能的真实标尺,这诚是珍贵的历史资产。至于所谓“忧虑”,则因蒋经国终究是威权时代的人物,如今在他谢世21年后,国家已经三易领导人,而蒋经国的典范非但无人超越,亦且一度出现了祸国殃民的政治妖孽。

台湾毕竟曾有蒋经国,这是恩典;但在解严后民主法制的新台湾,却未见在政治境界及领导效能上超越蒋经国的新典范,这则是台湾的忧虑。

蒋经国当然也有争议性。但他最大的特征是随着时势的变迁,改善自己,修正自己;至于最后他能开创时势,领导时势。他的名言——“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所反映的真实正是蒋经国自己与时推移的改善及修正。

蒋经国可谓是一苦命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可以见到父子龃龉、加入苏联共产党、流放西伯利亚、与孔宋集团对抗、亲赴大陈主持撤退、履勘横贯公路路线、亲上823炮战火线、美国遇刺、石油危机、十大建设、退出联合国、中央民代增补选、中坜事件、半夜美使告知断交、高雄事件、江南案、坐上轮椅、解严及开放赴大陆探亲等崎岖坎坷的剪影,最后是吐血死在七海寓所窄小的单人床上。              马英九等到两蒋陵寝谒陵

但从另一角度看,蒋经国亦可谓是一好命人。毕竟他能在生命油尽灯枯的前一刻,亲手实现了解严,将台湾带入民主时代,也亲口宣示了大陆探亲,为两岸和平交流揭开序幕,使他一生奉献国家人民的志业得以画下一个自我完足的句点,也使他已然成为后世认同的政治典范。

 

“解严开放”,集其大成功业              蒋经国(1)和他的秘书马英九()

蒋经国一生集其大成功业,就在毅然实现解严及开放两岸交流。这正是他油尽灯枯、呕心沥血之作。如今回顾蒋经国的施政治国,虽亦不无犹豫曲折之时,但大体上则可谓是其道如夫、一往无前;他的每一重要步履,可说皆是为“民主进阶”及“两岸和解”在做积蓄及准备,而最后他在向国家及历史交卷时,也交出了解严及两岸开放的漂亮成绩单。

一生背负“政治权威/两岸对立”的蒋经国,最后将他呕心沥血打造的“民主台湾/两岸和平”的钥匙交给了后世。解严与两岸开放,其实有一体两面的效应。不开放两岸关系,不可能解严;不解严,无以应对两岸关系。民主的台湾,一定会面对两岸开放的问题;在而两岸开放的问题,亦唯赖民主机制始能保障台湾。在蒋经国谢世21年后的今日,台湾的主政者固然不能偏离蒋经国所设的架构,违者必会误国伤民;且大陆的领导人也不能跳脱这个框架,亦即不可能罔顾台湾的民主机制来处理两岸关系。

蒋经国“政经解严/两岸开放”的集大成之作,与祸国殃民的后继领导者形成强烈对比;蒋经国一袭夹克的素朴风范,更与后继者“穷到只剩下钱”的腥臭贪腐形成尖锐对照。时代对蒋经国极其吝啬,他却成就极大;时代给尽了李登辉、陈水扁百般恩宠,他们却负尽苍生。纪念蒋经国,是在追忆典范;纪念蒋经国,亦是在为国家的后继无人而低回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