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本好书。
昨天收到孔网发出的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82年一印的小书,姜德明的《书边草》,印数9000册。叶圣陶题签,钱君匋的装帧,黄裳的序,都是前辈大家。
说来惭愧,这是我所拥有的第一本姜先生的书。在今年元旦之前,我几乎还不知道他,对他了解甚少。恕我孤陋,我是在谢其章的《搜书后记》里一再读到这个名字,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位藏书界的大腕。他的书孔网并不鲜见,价格也常常让我咋舌,这次得到这本书,价格也超出我一般买同年代书籍的最高价。
早晨,趁着吃早饭的时间,粗读了几篇,大呼过瘾。单一篇《鲁迅 王正朔 南阳汉画像石》就让我叹服。用简单而朴实的文字记述书籍背后的故事,这大概就是书话的魅力所在了。
补记上一篇文章缺漏的一块。去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得以在香港小住半月,对这个资本主义下的中国人的大都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到一地必逛旧书店,到了香港,就找当地的朋友问讯,可惜他们都不是买旧书的人,除了告诉我一些大书店的所在,别无它说,只得自己寻访。在旺角,多的是设于住宅二楼的书店,卖的是大陆港台的图书,有好书,可惜价格高昂(相对于国内的旧书价),装帧无不精美异常,这的确要让大陆一些出版社的先生们汗颜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能够把书卖这么高的价钱,那也就有资本在利润空间内让书籍精美一些了。想国内的书,动辄要打对折三折才能卖掉,倘若成本上不能有所降低,哪里还有赚头呢?书价,质量,成本,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摆平的复杂矛盾。
偷闲去了上环的摩罗上道,这是旧香港海员聚居的地方,所以也多真假古玩,也有卖旧书的,以大陆旧书为多,价格或许是便宜的,但是换算成人民币还是不划算的,想想,十块港币,在香港几乎是不能做什么事情的,但是八块钱人民币倒是可以买上两三本书的,这是两地的差异。倒不是说书贵,只是两地收入差异使然。
在中环的三联书店楼上的小厅,参加了已故曲家王正来先生的遗著发布会,2000大洋一套十本,这在香港大概是很正常的定价了吧,旁边放着的黄裳先生的书价也翻了番,换算成一百多的港币。得空去看了看三楼的一家经营古玩书籍的拍卖行,里面也看到一些不错的书,尤以万有文库为多,价格却较国内便宜,还有一些其他民国的印书,似乎也便宜得让我怀疑是影印本,今年若得空,我当再造访。庙街附近有中华书局,未能有时间去看看,存念,但是这个价格,估计也只是看看而已。
香港沿街多书报摊,也兼卖书籍,多的是相术阴阳以及中国“内幕”书籍,我是恪守子不语信条的不彻底的无神论者,也不爱看那些不知道真假的故事,所以没有关心。沿街常看见李大忽悠的信徒的横幅,除了说香港宗教自由之外,只想望横幅上吐一口吐沫。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