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爱铃的汉语裹脚布




  张爱铃这个女人,应该算是我的奶奶和外婆那一辈吧。

  这么一比较,就觉得她还是很了得的人物,基本上算是国宝女人了。

  这个有知识,有见识,还颇有几分姿色和风情的女人,其实是蛮可爱的。

  她是那么孤独,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很隔膜,所以她的叙述和描写总是有淡淡的,冷冷的嘲讽和幽默,偶尔也有刻薄。不过她究竟是被文明教化过的女人,就连夸张也很克制,能够把握好分寸与火候。

  她的写作是那么认真和上心,特别长于氛围的渲染与细节的铺排,无可质疑地成为某段历史,某个阶层的见证者,尤其对旧上海的风情民俗,具有记录性的文献价值,这可能是曾经张爱铃热的一大原因。

  她有自己特别熟悉的生活圈子,那就女子中学和租界里的洋人,以及打入这个圈子的,国内有钱的闲人。她甚至熟悉海归男人们从事买办与偷情的勾当,而寄生的女人们,则一律周旋于杂种们的行列,渴望被杂种们包养。按照她写实主义的记录来看,纯种的外国人是不会轻易与中国妇女结婚的,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那个香港的英国教师,他坚决要突破这个禁区,结果被英国同胞和同事集体奚落,最后开煤气自杀了事。

  她的小说始终有一种沉闷,忧郁的调子,所有的故事都很适合她的演奏风格。比如沉香屑,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了玫瑰这篇,才感觉到了她的凌厉,似乎男人们都不敢娶这样的明白人作老婆,因为她俨然就是一个研究男人的女专家,女博士后。这个严重的情况,与女性研究专家的男性作家--茨威格相仿。

  读得比较轻松的小说是年轻的时候。这可能是她结构均衡,写得最放松,最自然的小说,却取了一个很一般化的标题。

  连环套对一个城市,一个时代氛围的渲染,对一个不断寻租--靠被包养糊口的女人--所谓人物命运的描述,达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仿佛,她是把笔当成了巡捕的警棍,在对粗俗女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捕。读完小说,除了看见一个被忠实还原的时代,一个泼妇,一个寄生虫,几乎也找不出审美和认识的意义。而且小说的开头很紊乱,但开头之后一直到结尾,都丝丝入扣,很连贯。这让我想起某些实力显然不如张爱铃,却比张爱铃更显赫的当代作家。估计,后者的胜利在于结构,语言和取巧,比如妻妾成群,北京人说写得好,写得那么腐朽,却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事实摆在眼前,谁也没有张爱铃写得更腐朽。

  连环套,故事说的是一个广东农妇去香港给印度商人当二奶,又不断换主人,如何被几个外国人继续包养,生下一连串小孩的琐事,实在是一地鸡毛,却又没有当下新写实主义作家们那样的凌厉。但作家毕竟是一个历史人物,理论家们还是可以上升到女性命运的高度,对其小说进行解读。但我真的真的没有看出小说的认识价值和意义,而只是佩服作家的耐心和关于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用功与上心。

  她更多的作品几乎算是小说部件的局部练习,是未完成的几个场面和人物的创作笔记。

  也许,她的一生是被红楼梦,列女传,海上花--关于旧上海妓女的传记所耽误。

  由于我的期望值偏高,还埋怨她枉学了英语,定居美国也没有长进,始终沉溺于家事,细节,小说成为糨糊,是化不开的浓稠。

  这个奶奶和外婆级的美女和才女,她喜欢异国情调,执著地为旧上海的犹太人,外国人立传,也关注生活在香港的广东女人和女学生们与外国男人,外国修女们的斡旋和恩怨。

  一件过期的,光泽减退的,同时也一再向往翻新,成为时尚的中国古代瓷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