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第十课 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主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确立了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未来的小康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教育他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内容要点
第一、 共享和谐之美。
第二、 做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第三、 明天更美好。
二、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学会学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
2、 知识和能力
知道未来小康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学会创新,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三、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社会实践又少,运用能力差。因此通过案例分析法,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的不同之处,体会一下现在社会的和谐美。
小组讨论法: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又是学生敢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的学习就像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
四、教学过程
(一)1、从导语引导导入新课《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学习园地部分。
2、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图片,有学生观看的图片得出(自然因和谐二美丽,人类因和谐而博爱,家庭因和谐而美满,社会因和谐而文明。世界上的一切美丽都是因为有了和谐。
3、组织学生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和谐小故事。
4、通过学习课本上的故事园让学生近一步认识发生的自己身边的和谐事,让他们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所需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提出问题:国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了哪些工作?
1、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为了缩小东西地区的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
2、中央为了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
3、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三)要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小组讨论交流
2、通过学习故事园和案例回放,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是新世纪的小主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长大后更好的回报社会。
(四)让学生想象一下祖国美好的明天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和选择能力,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践活动
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和远景规划,通过家乡的发展变化,展望畅想祖国的未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