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院的医生多是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考研或是读博,然后就直接到医院当医生了。因为基础不牢,缺乏从业经验,出现了一些医生虽有高学历,但是临床经验和临床能力有欠缺的现象。最近北大医院等大医院爆发的一些研究生、博士生学历无行医资格或者有行医资格的新毕业生闹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比比皆是。而媒体上也多很多大医院门诊医生多为在实习或在读的硕士、博士等毫无临床经验的人担纲颇有非议。医疗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医院里的主要人物——医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不配套进行,我恐看病难、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差的现象仍旧会持续存在。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包括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完成了医学基本知识教育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在临床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系统而规范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独立行医的基本要求。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完成学校医学教育后不能马上从事这个职业,必须经过“住院医师”严格系统的培训,拿到执照以后才可执业。这个阶段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国外的医生在从业前很少读硕士、博士,从业后,如果有能力再去进一步攻读。
而我国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起步较早,却始终没有形成制度。医学是个经验科学,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使自己的临床能力不断提高。毕业、考研或是读博后直接从事医生工作的,虽然其间也可能从事一定的临床工作,但并非系统而规范的,所以出现一些医生高学历,但是临床能力和经验欠缺的现象。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医生培养”和“学历教育”的关系。
严格按照既定的医生培养过程,像发达国家那样,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想成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就要按部就班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接受3年以临床二级学科为基础的普通住院培训(包括全科医学),经考核合格后取得证书和执业资格后再去临床当医生。如果想成为医学科学家,则可以走硕士、博士的道路,接受严格的医学科研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