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回归线》对中国的误读与向往


 

《南回归线》选择了音乐的结构,散文诗的语言和流浪诗人的怒斥与傲慢态度来和世界沟通。这一曲磅礴的,毁誉参半的咏叹调,在揭露与辱骂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反复出现中国,中国人,西藏甚至喜马拉雅山的宗教高度来作为作品主旋律的背景音乐。在他对东方模糊的表述中,他心中和谐中庸的中国,可能就是法国诗人戈蒂耶,曾经在他的小说中对中国诗意的误读。那些有教养的乡绅和都市里的士大夫们,似乎从来不会勾心斗角,赏花与吟诗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如此,中国的诗歌和文化,便通过作家那些最有争议的情色文学作品,在欧美得以广泛传播,最后又在美国诗人内部出现学习,模仿中国诗歌的热潮,而那些最有影响的美国诗人,纷纷偷渡到中国唐朝。

对于无所不能的欧洲都市文明,作家之前,是波德来尔,纪德,黑塞在怒斥,作家之后,是迪兰托马斯和美国垮掉派诗人在怒斥。而就在作家的同一时代,中国的鲁迅,他的怒斥不仅针对都市庸俗文明,还特别针对历史悠久的封建专制和列强的野蛮入侵。

《南回归线》以自传体的形式,以文体的碎片和读者的拼接,描述了一个电报公司的人事经理,每天以加速度的节奏招聘社会底层的人员为送信人,又以加速度的节奏将他们纷纷解聘的永无休止的故事。其间穿插酒吧,破鞋,情妇,与同事分享下级女员工,借钱买醉等。

初读有杂乱无章,挑衅侮辱的排斥与看客心态,随后是逻辑与脉络自动加入阅读,下一个阶段,就是被作家对世界的深刻洞见和才华横溢的表达所吸引。这是一部从头到尾保持住阅读张力的伟大作品,实在与情色文学无关。作家以充沛的体力和矫健的步伐,领着读者在纽约大街跑步,再回顾彼时的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催眠,张爱玲小姐患上了自闭症,偶尔对人心世道发出冷漠的嘲讽。再后来,余秋雨先生将同类的故事,写了一个名为信使的散文,让温饱之后的人民,对清朝和民国的信使,充满了怀旧的温暖之情。

 

《南回归线》发表于1939年,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三部作品的书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又分别叫做“夏至线”和“冬至线”,在“夏至”和“冬至”之间,是“黑色的春天”。  

《南回归线》虽然在亨利?米勒第一个自传三部曲中是最晚发表的,但它却被人称为包括《殉色三部曲》在内的亨利?米勒六卷自传式罗曼史的第一部。因为它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与幻想。亨利?米勒写此书时身在欧洲,离开美国已多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很显然,他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是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认为美国的文化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全部美国生活像是“杨梅大疮”,“简直比虫子四处爬的奶酪还要腐烂不堪”,“美国的所有街道都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藏污纳垢之地,一个精神的污水池,在其中,一切都被吮毕排尽,只剩下一堆永久的臭屎。在这个污水池之上,劳作的精灵挥舞着魔杖;宫殿与工厂鳞次栉比地涌现,什么火药厂、化工厂、钢铁厂、疗养院、监狱、疯人院,等等,等等。整个大陆便是一个梦魇,正产生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不幸。”所以,亨利?米勒“要看到美国被摧毁,从上到下,被彻底铲除”。他“要目睹这一切的发生,纯粹是出于报复”,作为对施于他和像他一样的其他人的罪行的“一种补偿”。  

那么,美国施于亨利?米勒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罪行,以致他对美国如此深恶痛绝,竟要看到它被摧毁呢?这是因为美国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让人活着,可是人性异化了,自我丧失了,这是最令亨利?米勒发疯般痛苦的事情。他说:“我终生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我理解到,我对活着从来没有一点点兴趣,只是对我现在正做的事才有兴趣,这是与生活平行、拥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我对真实的东西几乎没有丝毫兴趣,甚至对现实的东西亦无兴趣;只有我想像中存在的东西,我为了活着而每天窒息了的东西,才引起我的兴趣。”亨利?米勒在这里道出了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意图,他不是为了简单地活着而创作,他是要真正拥有自我,拥有自我的精神世界,并加以表现,所以亨利?米勒的作品主要写他的精神世界。他面对使人性异化、自我丧失的美国文化,决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来重建自我。他的生活经历在他这种重建自我的过程中只是起了拐杖的作用,一旦引出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就让他的意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流动,而将拐杖弃置一边。他描写他的精神世界,是要表现在现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孤独与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往往只是一种感受、一种遐想、一种幻觉、一种愤怒的发泄,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混乱而无序的世界,然而这却是当时亨利?米勒真实自我的再现。  

波德莱尔曾将世界大都市中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诗的表现领域。亨利?米勒则将现代世界大都市种种混乱和丑陋中个人精神世界的混乱和丑陋加以艺术的再现,因而丰富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他的几部主要作品大家都称之为自传小说,但是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表现他精神世界的散文诗。  

他的散文诗虽然也写人写事,例如写他父亲长期酗酒,后来突然戒了酒,热中于宗教,焕发出宗教热情,可由于他所崇拜的一位牧师令他伤了心,他终于陷入一种绝望的麻痹状态;写他自己童年时代在布鲁克林的那些小朋友和他后来的同事、朋友们的种种经历,写他在宇宙精灵电报公司的种种有趣经历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写他同数不清的女人之间的性关系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些不过是引出他内心世界的拐杖,而一旦引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诗就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放笔写去,任意驰骋,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复杂的感受、丰富的联想。  

在亨利?米勒自由驰骋的精神世界里,不时流露出两位德国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亨利?米勒在本书开头谈到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子宫,这同尼采用来说明他思想的那个古希腊神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世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要降生,一旦降临人世,那么最好的东西就得不到了。亨利?米勒来到这个世上,面对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文明社会,却找不到自我,他深感这个文明社会盛极而衰的危机感。他受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已不可救药,最终没落的命运不可逆转,所以他竭尽全力否定这个社会,否定建立任何秩序的可能性,而这种否定最终又变成了对他自己的肯定。但是他对自己的肯定主要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他那么多放荡不羁的性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反叛精神,不向传统屈服,而他的肉体自我受到文明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他甚至有除去自己身体的念头:“我出生在文明当中,我接受文明十分自然――还有什么别的好干呢?但可笑的是,没有一个别的人认真对待它。我是公众当中惟一真正文明化了的人。可至今没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读的书、我听的音乐使我确信,世界上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人。我不得不去墨西哥湾自溺而死,为的是有一个借口,好继续这种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子一样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身体。”这里含有尼采关于个体化原则瓦解的思想,自我只有摆脱了个体化原则,才能成为自由的自我,才能摆脱文明的束缚,这时候,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由日神精神转入酒神精神。在酒神状态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现,包括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等等,同时自我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达到尼采所提倡的那种酒神的审美状态。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种音乐情绪,而且包含着性冲动,于是亨利?米勒就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的性冲动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他最初的性冲动对象就是他的钢琴女教师,那时候他才十五岁。他在作品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他的非道德化倾向是要回到原始冲动中去,是要追求狂喜,但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亨利?米勒在本书书首引用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伯拉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过小事一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译者  

在卵巢电车上  

――献给她  

男人女人们的心往往激动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这是实例而不是言辞的作用,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痛苦的目击者会做出某种语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现在有意于写一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一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过小事一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彼得?阿伯拉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