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度破产”后,要美元还是要人民币?(6月7日)


 

 

朋友从美国回来,兴奋地讲述在美国的见闻,并把随身携带的美元硬币分给兄弟们,而众兄弟或者出于新鲜、或者出于友谊,或者出于好玩,都欣然接受,虽然这东西在国内不能流通,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收藏总是可以的。

当此同时,但我却习惯于多想——大街上经常看到散落在地上的人民币硬币,有些时候甚至是一元的,都没有人愿意弯下腰去捡。是在北京生活惯了的人都有一种财务上与地位上的优越感,觉得那是不义之财,不取;还是觉得那钱太小,不值得自己弯腰在大庭广众之下,失身份?

这个对比虽然微小,但却颇为耐人寻味。因为这牵涉到对美元与对人民币,是要哪个不要哪个的问题。

 

一、国际化的人爱美元:

美元是美国人的钱,以前一直被身边的人唤作“美金”。大抵美元的身价就是从这个称呼上得到许多溢价与增值的。

但美元又不单纯是美国人的钱,全世界各国的人都在用,用美元消费、用美元做贸易、用美元做投资,即使是以其他外币结算,都要加上一个括号,说明“折合XXXX美元”,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国际化。就如到美国旅游或者“留过洋”,或者工作过的人,都习惯随口说“在美国……”或者即使仅仅在都市某个写字楼里,做一些与老外有关的工作,都要动辄在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之中,夹杂着一些洋文。——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发音都不准确,不能点清“句读”,说洋文虽然也是半生不熟的,却依然要拿来展示一番。

由于本人也是学英语出身,也曾经在大街上遇到老外,搭讪一句之后就攀谈起来的经历。记得1993年春节刚过,我从广州乘船去海口,遇到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历史教授,在那一天一夜24小时的航程之中,攀谈得成了朋友,以至于在他的“带领下”,没有任何所要求的证件就上了海南岛。而且也从事过从口头到笔头,从合同到剧本之类的翻译工作,也曾经通宵达旦地用英语写论文,也曾经多次被别人追着讨教学习英语的良方。

所以对现在那些虽然未必媚外但却足够崇洋的人,也没有什么可鄙视的。

 

但当你学习、研究甚至喜欢一种语言的时候,就会喜欢其文化与信仰,并进而喜欢那种语言背后的所有东西了。对英语的吸纳与喜欢当然也就包括对美元的喜欢。

但我却不认为美元是个多么值得追求的东西。

 

二、美元是个什么东西

看看美元的历史会让我们对美元是什么东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众所周知,由于黄金色彩显眼、有光泽,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锈的金属,其次,黄金的单位体积价值高,便于携带;再次黄金易于分割便于锻造,可以满足不同数额的支付需求,最后,黄金易于识别,便于测量,在这些优点之下,用黄金借贷就成为可能,借出的是黄金,收回的还是黄金。

因为黄金的特殊性,从开始中世纪时候商人往往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中,每到一座城市,他们就会向当地的金匠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便存放自己的黄金,如此,金匠出具的收据便成为最早意义上的纸币。

正是因为这个渊源,所以美元的起源就与黄金挂钩。

 

1、金银币:

美国宪法中有一个条款,说国会具有“铸造货币、调议其价值、厘定外币价值以及制定度量衡标准”,这就意味着国会有权将美国的金银(以前的货币)铸造成金属币。同时在《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金属币的金属价值与票面价值相当。

1792年的《铸币法》最先将美元定义为371.25格令纯银,这刚好是西班牙银元的重量。西班牙银元是当时美洲殖民地最通用的货币,作为合法货币,在美国一直流通到1857年。

 

2、金币券与银币券:

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财政部长提出的《国民货币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固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发行类似于中世纪金匠黄金收据的金币券。该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的字样。金币券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以100%黄金为储备的货币。

金币券一直流通到1934年,那年出台的《黄金储备法》明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珠宝、首饰、特殊收藏品、工业用或者专用黄金除外)。美国还发行过银币券,与金币券基本类似,并一直流通到1963年。

 

3、联邦储备券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即《欧文-格拉斯法案》)建立了政治上的联邦储备制度,并迈出了完全放弃金银支撑体系的第一步。美联储宣告成立。

联邦储备银行的新举措之一,是引入一种名为“联邦储备券”的新货币,持有人可以在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兑换“黄金或者其他任何法定货币”,这个法定货币包括国库券、金币、银币以及银币券等。

1934年《黄金储备法》将“黄金”字样从联邦储备券票面上删除,新增的赎回条款写道“本券是对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兑换法定货币”。这表明美国已经在逐渐开始“美元脱金”的进程了。

 

4、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1944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与会各国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谢顶,决定成立国际服刑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这个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5美元脱金:

1963112,赎回条款被取消,所有美国货币就失去其原本固有的实际价值,也从那一天起,美国由先发确立的以金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转化为由政府收钱的货币体系。——从根本上讲,它已经分文不值了。联邦储备券从先前以金银为支撑的合法票据转化为仅限于在持有者之间自由流通的、一文不值的纸币,而发行方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这就是说,如果美元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将完全取决于它的购买力,而它的购买力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元供给的规范性。

 

6、美国的货币扩张政策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1913年,《联邦储备法》赋予美联储“弹性货币供给”权,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可以在经济扩张的时候增加货币的供给。

货币扩张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影响下,其他国家被迫增加货币供给,以维持先前所形成的本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比率,结果其他国家纷纷遭遇通货膨胀。

这个通货膨胀为亚欧国家敲响了警钟,为降低金融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它们将过剩的美元按摘哦先前所形成的比率兑换成了黄金。这导致“二战结束时层拥有世界黄金储备60%以上的美国,因储备不足而处于季度危险边缘。

 

7、尼克松耍赖,美国“宣布破产”:

1971年,尼克松总统被迫关闭“黄金窗口”,宣布终止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比例,自此,浮动汇率登上历史舞台,一国货币的汇率将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相当于宣布美国破产。

在美国“宣布破产”之后,黄金价格扶摇直上,到20105月突破1200美元/盎司。黄金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但美国金融体系依然屹立不倒,这就很微妙了。

谁在延续美国的财富与权威?是美联储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余威?

其中美联储相对政治独立的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各国央行与主权基金在维护美国的强势货币地位。

 

8、美国的“二次破产”:

20095月,《中国经济周刊》上的文章说,美国国会接受的国家名义的债务是11.2万亿美元,美国的GDP13.8万亿美元。国际公认的国家安全债务率为60%,而美国事实上已经达到81.6%

当然,在国家债务率上,有些国家比美国更高。美国实际上的债务比这要多得多。美国某基金会总裁大卫-沃克尔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形债务加在一起,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

如果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加上美国各大财团发行的公司、政府、市政债券,美国的总债务约73万亿美元。按照2007年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全部资产已经缩水,现在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目前欠债76万亿美元,全部资产只有50万亿美元,把美国拍卖光,也是资不抵债。这种情况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肯定已经破产了。

假如1971年,尼克松实质上已经宣布美国破产了,那么虽然没当众宣布,这次就已经是第二次了!

 

在此基础上,美国先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同时在“双赤字”与金融危机的推动下,美国不仅要安排上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还要承担金融改革与医疗改革的重大压力,还要在新能源环保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所以就需要大量的美元投入。

美国人哪来的那么多钱?!

 

众所周知的是,美国人没有储蓄的习惯,危机打击下的经济又不可能通过高税收来实现更多的收益,所以就大力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劳工排外政策以及发行更多的债券。美国的信用等级已经很差,所以从次贷爆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得到控制,虽然如此,美国依然要到处推销美元,与此同时是赖账。所以在打击英镑、打击欧元的同时,压迫人民币升值。这些绝对不是单纯为了贸易平衡那么简单!

在从历史与现实中洞悉了美元的本质之后,谁还敢持有美元?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不断崛起的经济实力,而被世界各国不断提高地位的货币。在20094G20伦敦峰会前后,人民币国际化如火如荼。这个问题本人也早已在多篇文章中有深入论述。

加上我们的总理以开放的心胸,给予全世界各国经济复苏以信心,持续地鼓励进口,人民币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国际结算货币。即使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也是必然的,只是这升值换来的如果是最终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蓄货币,如此多的损失也是值得的了。

通过国际化虽然会造成一些升值而导致出口受影响,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会给自己用纸与数字换取资源、能源、资产的机会,更会把自己的通货膨胀对外输出。从而从根本上极大降低国内通胀的风险。

 

毕竟,中国相比于美国等“民主”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会导致人民币长期来看是升值的,所以尽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才是长期战略举措。

假如真的如此,那么要美元还是要人民币,这还会是个问题吗?

 

贾春宝

201067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注:本文关于美元历史部分内容,来源于《中信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图书《美元大崩溃》,作者Peter D. Schiff & Lynn So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