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双喜”建筑结构的“由来”
崔满红
乔贵发,早年丧父。和母亲寄生在舅舅家艰难度日。
在他15岁的时候,母亲托人给他介绍了一房亲事。
穷困的贵发母亲,为把儿子的婚事办的红红火火,借了两个字钱买了几张大红纸,在油灯下面熬了几个通宵,为贵发剪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双喜”字……
那年冬天,就在贵发将要举办婚事的时候,母亲一病不起……
晋中地区有一个风俗,父母亲去世,需守孝三年,子女不能举办婚事。贵发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母亲去世以后,妗子对贵发的虐待日甚一日,贵发开始流落街头,只好靠给别人办丧事、抬棺材维持生计。
在贵发17岁的那一年,晋中大旱,颗粒无收,生计更难维持,饿浮遍野、荒民遍地……
无以生计的乔贵发,也只好背井离乡走了西口,在他离开茅草屋的时候,把母亲为他的婚事剪得一摞’“双喜字”揣在怀中,一步一回头,走出了祁县乔家堡。
在讨荒的路上,每当饥肠辘辘,无以为继的时候,乔贵发就把母亲剪的“双喜字”拿出一张,找个富裕的人家换口饭吃,一路艰辛,终于到了内蒙古萨拉齐厅老官营村(后来的包头),在一家吴姓的豆腐店当了伙计。
在包头买豆腐缔造了乔家基业的乔贵发,回家修建老宅,工匠请示乔贵发,乔家的老宅该建成什么样子。苦思冥想的乔贵发,望着天花板,想着自己西口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的创业史,想着自己少小离家的苦难童年,怀念着母亲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贵发思念着母亲,从怀中掏出早年母亲为自己的婚事剪的 大红“双喜”字,盖在自己的脸上,任凭两行热泪在自己的脸上流淌……
就是这一张张寄托着母亲希望和厚爱的“双喜”字,在逃荒走西口的路上为自己换来了一口口百家饭,伴随自己走过了生命中最凄苦逃荒路……,也正是在吴家豆腐店门外宁愿冻饿晕倒也不再舍得用来换口饭吃的最后一张“双喜字”,激励自己走过了乔家的创业之路。
想着想着,灵机一动的乔贵发猛地从炕上坐了起来,叫来工匠师傅,指着被自己泪水打湿的最后一张“双喜”字:我娘告诉我,乔家老宅就建成“双喜字”。被乔贵发没头没脑的话说的傻傻呆呆的工匠,拿着那张“双喜”字,懵懵懂懂地离开了乔贵发的屋子……
几十年之后的乔家大院建成了双喜结构。
这就是乔家大院双喜结构的来历。双喜结构,寄托着乔贵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对乔家事业兴旺发达、亲人们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望。
就这个“双喜”字所反映出来的内涵,成为了乔家三代掌门人,激励乔家创业、守业的精神信物。在后来乔贵发、乔致庸、乔映霞三代掌门人交接班的那一个庄严时刻,“双喜”字精神信物的传承和交接成为乔家事业中最为庄严的盛典,“双喜”信物,成为了每一代乔家掌门人号令乔家商业大军的“帅印”和“令箭”。
直到乔家1930年“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