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都市城郊化趋势研究(摘要)
国际大都市城市化的空间过程研究表明,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的生命周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迈向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自80年代以来,北京的城市化过程开始由向心城市化阶段转向城郊化阶段,使城市建设与开发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郊化过程,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次城郊化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人口的郊区化;第二次浪潮是制造业的郊区化;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的郊区化;第四次浪潮是办公就业的郊区化。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加速期,人口向大都市聚集的过程日益明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主要大都市进入城郊化阶段。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低、交通网络不发达,使中国大都市城郊化表现出以下特点:(1)我国大都市城郊化过程还停留在近域城郊化阶段;(2)由于中心市区摊大饼式的恶性膨胀,造成中心市区交通拥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中心市区与郊区地价梯度的巨大差异限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潜力;(4)伴随大都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产生城郊化的巨大需求与动力。面对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者、管理者、投资者及开发者共同合作,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北京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城郊化发展趋势,提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城郊化发展战略,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尽管我国大都市城郊化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能正确规划与引导,可以为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创造新的机遇和可观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研究表明,中国与世界上许多进入成熟期的特大城市景观结构是一种环射型蛛网结构,这种城市景观是相当时期内,在自然力、社会力、经济力综合作用下,对城市空间进行开发、建设与改造的结果。理论上可以证明,从单纯经济角度出发,城市景观结构是在市中心、副中心与交通干线形成的多边形实际梯度场向同心圆理想地价梯度场趋同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称为人工廊道效应。城市景观由初级同心圆结构经过带状、四边形、多边形、同心圆,完成城市第一次景观结构形成,然后开始第二次,第三次循环… …从而形成同心圆状扇形扩展的蛛网式景观结构。在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城市本质上存在摊大饼倾向。为避免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考虑利用自然廊道(河流、植被带、农田)来限制这种无节制的摊大饼发展,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称为自然廊道效应。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廊道效应。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可以看出,1984-1996北京各阶段城市用地比例增长有一共同的特点:即由中心向外的廊道剖面上,城市用地比例增加值从零迅速上升,升至峰值后则缓慢地,呈波浪式阶梯状下降,并且在不同时段各增长峰值由内向外迁移。交通廊道上的副中心往往称为下一次增长波的增长中心,并且越靠近市中心增长幅度越大,称之为廊道效应作用下的波浪式扩展过程。北京城市用地分布特征可以概括出3种城市扩展方式:环形团块式蔓延、廊道粘合式扩展、廊道飞地式发展,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方位上3种扩展方式同时并存。城乡过渡带一直以相当高的速度向外空间膨胀,1994年以来城乡过渡带外边界主要扩展方向为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西部地区由于山地的阻挡作用已经不可能大规模扩展。因此北京传统东西增长轴向已经让位于西北-东南轴向和东北-西南轴向。据模型预测:
(1)2000年前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仍以东西廊道为主,西部廊道扩展快于东部2.2公里,由于山地的阻挡作用达到西部最大扩展半径。2000年后北京建成区向西扩展的能量通过西南廊道和西北廊道释放。西南廊道经西客站、丰台继续沿京石高速公路扩展,西北廊道经过清河、西三旗继续沿京昌高速公路扩展。
(2)2000年后西北-东南轴向和东北-西南轴向成为中心市区主要扩展轴向。形成4条扩展廊道,即:京昌高速路廊道、机场高速路廊道、京津塘高速路廊道和京石高速路廊道。
(3)2010年后东部廊道成为建成区扩展主导方向,因此不但定福庄和通州成为北京建成区的一部分,而且在无阻碍情况下继续向通州东部扩展。同时带动东北廊道经酒仙桥继续向首都机场扩展,东南廊道经易庄继续沿京津高速公路扩展。
根据北京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考虑到城市人口与经济能量沿人工廊道向外辐射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弊病,本文提出:北京分散集团式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转向星状分散集团式格局。所谓星状分散集团式城市景观,指建成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像海星触角式向外扩展,在这些轴线上通过绿地的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和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壮绿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的结晶,北京是全国及世界古都风貌保持相对完整的城市之一。在“天人合一”与“择中论”的古代传统规划思想指导下,以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莲花河、通惠河及护城河水网为骨架的北京园林在城区及近郊区自成体系,与宫城为核心的棋盘式道路格局相互交融,形成自然廊道体系与人工廊道体系的和谐统一。北海、中南海、故宫、景山共同组成城市“绿心”,天、地、日、月四坛分别位于南北东西四个方位,紫竹院、玉渊潭、莲花池、陶然亭、龙潭湖、朝阳公园、青年湖、圆明园等8大绿色廊道位于8方,形成围绕中心、四面八方呼应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独特城市景观,保护和发扬这种城市景观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者的崇高职责。北京建成区的空间扩展规模已成为全国之首,北京城市景观格局可能会带动和影响相当一批中国大都市建设。根据人工与自然廊道相互作用原理,北京再迈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中,应抓住目前修建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和地铁干线的有利时机,将传统分散集团式向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结构转化,形成人工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
北京大都市的空间扩展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才迅速发展的,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城郊化过程,已经使北京城市圈在平原区出现明显的3个圈层。第一圈层以规划市区为中心的内圈层;第二圈是规划市区到公路外环的中圈层;第三圈是远郊区县的外圈层。此外,京郊山区与河北、天津等位于北京周边的地区可以构成城郊化边缘圈层。目前内圈层已经进入开发后期,中圈层已经开始起步,伴随交通网络的完善,2000年后即将进入房地产开发的繁荣期。中圈层将形成8个房地产开发扇面:清河-沙河扇面;北苑-小汤山扇面;望京-首都机场扇面;定福庄-通州扇面;亦庄扇面;南苑-黄村扇面;西客站-丰台扇面;石景山扇面,根据房地产市场空间开发的周期理论,外圈层的大规模开发要在20—30年以后,但是在起步阶段,房地产市场开发的空间区位将沿着6条主要廊道进行,即:京昌高速路廊道、机场高速路廊道、京通快速路廊道、京津塘高速路廊道、京开高速路廊道和京石高速路廊道。伴随中关村科技城的建设,市区西北地区近期将有快速的发展,为了避免城中城摊大饼式的建设格局,京西北地区应尽快沿京昌高速公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带(硅带或信息技术产业带),形成由中关村—西三旗—回龙观—沙河—昌平组成的京西北高新技术科技带。至此北京在今后的30年中将完成城郊化主导轴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东西轴向转向西北—东南轴向和东北—西南轴向。城郊化是北京大都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避免中心市区人口过度集中、建成区摊大饼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唯一正确道路。本课题根据国内外大都市城郊化理论、方案和案例的分析,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城郊化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格局以及房地产市场开发的3个圈层、8个扇面和6条廊道的发展战略,仅供有关部门讨论与参考。让我们共同为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城郊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出谋策划,为将北京建设成为21世纪的国际化大都市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