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看《人才规划纲要》的巨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

研究史书的人告诉我们,元无名氏的《黄鹤楼》第三折有诗云,“安排打凤牢龙计,准备兴邦立国机。”,此或为“兴国安邦”一词最老的出处;此后,著名作家老舍《林海》名篇中,文曰:“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从此“兴国安邦”成为中国的典故,喻意国家兴盛和安定。

兴国安邦或者安邦兴国,靠什么呢?晚清时的梁启超,因与“戊戌六君子(遭杀害)人搞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逼逃日本。其著有《少年中国说》名篇,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来振奋人民的精神,达到“兴国安邦”之目的。只可惜1929年1月19日,仅有57岁的梁启超,病死在北京的协和医院,最终没有盼来“少年中国”的出现。

历史烟云恰似弹指一挥,如今天梁启超先生还活着的话,看到今日中国盛世之繁荣景象,恐怕会从梦中笑醒,高歌起舞,抑或他会兴奋的去喝一坛绍兴老酒也说不准。也许笔者与梁启超先生是同姓的缘故,老觉得的他没看到今天的之大中华之圣景,太可惜了!

今天的深夜,笔者逛网,看见新华网全文转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非常的兴奋。感觉中国正在发展中调整思路,用一个长期的人才战略,推动国家走向长远发展和文明富强。

有媒体报道,中国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对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政府今天公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胡鞍钢教授指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人才总量有可能增长80%,由2007年的1.04亿增加到2020年的1.8亿;全国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从事研究职业人员都将翻一番;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教育、卫生、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他看来,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还具备了难得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条件。

首先,中国已经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巨大规模的、比较公平的、充分流动的、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为绝大多数人才提供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舞台。

其次,中国教育迅猛持续的发展,主要指针已居各发展中国家前行,正在逐步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活泛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三,中国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加速了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提升了人才队伍质量,形成了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的新格局

第四、国家吸引国际人才的亲和力、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当中国先后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多元文化中心之一、世界服务商供应商之后,必然加速吸引并聚集全世界的各类优秀人才。

第五、“只有人才兴旺,国家才能真正兴旺。”胡鞍钢引用了驱梁启超《中国少年说》里的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而所谓少年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变迁,少年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兴旺。笔者在想国家这么做,或许正是当年梁启超们想做,而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现在看来,那些渴望国家人才战略发展的故人,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据新华网转发的《人民日报》社论所说,“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随着《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将更加广阔,一个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贡献的大好局面必将形成,中国将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