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又如何?


又到全国高考时。

 

高考,无论对中国1000万高中毕业生,还是对各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令人紧张不安的日子。对于那些没有奥运会和世博会可举办的城市,尤其如此。很多地方政府会推出种种贴心措施,包括学校附近车辆绕行,禁止夜间施工,以避免干扰学生复习和考试的环境。

对高考的近乎偏执的重视,既是东方教育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力富裕的一个反映。人不稀缺,竞争激烈。高考被视为中国年轻人一生中头等大事。今年约有1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大学招生人数为650万。

 

其实,中国大学扩招已非一年,中国高考学生数量已经连续第二年下滑。但还是有学生和家长企图通过非常手段“出线”。据各地媒体报道,全国警方在高考前已经拘留了至少64人,这些人被控向学生出售各类作弊工具。仅福建一省就至少有58人在高考前被捕。被缴获的作弊工具中有无线耳机和内置有扫描仪的钢笔和手表。堪称高科技。

然而,即使考上大学又如何?未进大学之门,先看毕业之人。今年数百万应届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政府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有87%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有13%的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而且,很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告诉媒体,他们接受的工作起点薪水很低。

 

对现在参加高考的这些年轻人而言,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更重要。长期以来,北京最高决策者的首要经济目标是保证高增长。对他们来说,这是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高考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个人问题,早就是北京确定不移的主要政策难题。

 

高考开考同一天,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称,中国经济再也不能继续维持目前的模式。他的立论前提与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如出一辙:美国消费者将无法为中国带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那样的增长。危机前,美国的消费每年增长大约4%,危机后,美国未来不太可能再回到这种水平了。失去了发达经济体需求强劲增长,意味着北京必须更多依靠国内需求,设法增加国内消费。至今,中国消费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仍低于许多发达经济体。

 

更需要研究的是,即使中国经济充分复苏,回到较快增长轨道,它对就业的支持能够有多快多有力的支持?

还是高考开考同一天,请参考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贝南克对美国经济与就业关系的分析。尽管,他可以做出最乐观的估计,预判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但只要这一复苏不够强劲,就不足以迅速降低失业率。贝南克担心,在美国经济以3.0%-3.5%的速度温和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率需要相当时间才能真正降低。确实,公开数据表明,在美国经济逐步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缓慢复苏时,虽然有明显迹象显示美国消费者开始增加支出,企业开始增加投资,但高失业率未见同步缓解。之前,5月份数据发现美国雇主以10年来最快的速度增加着就业岗位,最后却发现这一增速皆因2010年人口普查的政府临时招聘一手促成。

 

中国经济复苏如果不顺利,如果出现学界所担忧的“二次探底”,恐怕就业不比美国好多少。因为中国劳动力更多,更便宜。所以,高考,只是漫长竞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