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个概念一直含混不清:行业和产业。
中国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行,其实就是职业。所以行业的本意是:由从事相同、相似职业的人组织的业态。这 些相同职业的人须交流和协作,就成立行为协会。如会计师行业协会,律师行业协会。以后凡成一定规模的分工职业都会成立学会和协会。但大家常常听到“电力行 业协会”、“水利行业行业”等,这就是混乱的地方了。电力、交通、银行或教育等,是产业,而非行业。在网络上,凡行业的网站,一般是交流和性质,同时有必 须的或专业的资料供下载。而产业的,且是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的性质,如中国化工网、中国农产品资源网。
产业是何意?产业是围绕某种社会大量需要,集聚了大量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和协作体。他们为了向社会提供某种终端产品或服务,建立起复杂的供应链和协作网。中 国经济战略中非常看着产业规划。计划经济的基本内容,也是产业规划和控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特别的产业管理。产业可能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不作为 经济管理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产业的龙头在于市场上对某类终端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市场最基本的原生性力量。对产业进行控制就等于放弃经济市场 化。
所以,在中国,就业者要关注产业,是国情使然。由于人为的规划和调节,不同产业的景气度出现失衡。本来是由市场调节的资本和人力流向,由人为因素调节了。 从产业的角度,大学生就业所看中的 产业: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电力、通讯、航空、传媒、教育。
有没有一种方法,来判定不同产业的就业价值?我的建议是从需求和供应两个角度去分析某产业。从需求的角度,该产业所提供的是否是必须品?可替代性如何?从 供应的角度,该产业中是否处于垄断状态?竞争性程度如何?
比如“电”,其供方是电力产业。完全是一种必须品,同时又垄断经营,所以是“++”型的产业。大米也是必须品,但米业是放开的,所以只能算是“+-”型的 产业。但必须品的判断要关注可变性。因为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随着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过去必须的,以后可以出现替代,而过去不需要的,今后可能成了必须 品。如网游、如短信、如遍街都是的茶馆。对其垄断性的判断也有讲究。一种是政策性的,在中国由于产业政策及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导致了众多必须品行业由国资 企业垄断经营。还有一种是市场手段形成的垄断早,由于中国的反垄断法规不可能很快出台,所以后一种变成众多商家特别是民营企业追逐的目标。市场手段的垄断 可能是资源取向的,可能是技术取向的,可能是渠道取向的,当然也有许可证等政策性的取向的,只不过也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去获得,如竞标、贿赂等。
建议是:在中国就业,如果从收益高且稳定的角度看,除了职业分析外,还要分析产业。最理想的是提供必须品同时又垄断经营的产业。
作者:卜安洵 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专家、大任咨询首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