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南通市政府机构相邀,与同事一起参加其企业家论坛,并做主讲嘉宾。从海南飞浦东,再转车到南通,已是夜晚。夜幕中的城市,宁静而整洁,只是空气中弥漫的浓浓烟尘,让人窒息。是因为周边农民焚烧秸秆所至,这似乎是全国性问题,污染环境不说,对高速公路与航空安全尤其危害严重。每年夏季这个问题都困扰地方政府,三令五申,但成效寥寥。即便责任到人,分头层层防守,白天不烧,晚上依然四处冒烟。
十余年前在学校当孩子王时,就送实习学生来过南通。但印象已经模糊。对南通的了解,却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概念。梁启超曾夸赞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还是略有些困惑,为何梁要把如此美誉毫无保留地赐予南通,仔细梳理历史中的星星点点,渐渐对这个城市的底蕴和脉络有了更深切的体认。每个城市,总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名字,与这个城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解读这个人,离不开那方水土;了解这个城,更离不了那个人的影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很早就知道,这是当代艺术大师范曾的家乡,是大电影明星赵丹的出生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的故里。因为这些掷地有声的名字,心底对南通有着足够的敬仰。
在历史的长河中,企业家或商人的角色,总是尴尬和暧昧的。吴晓波在其《跌荡一百年》中,颇多无奈地戏称,在几乎所有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书籍中,政治家是 “男一号”,知识精英是“男二号”,企业家则永远是那个可有可无的“男三号”。商人实业家的形象和作用,总是有意无意间,被边缘化、模糊化甚至是扭曲化。他们像一群没有思想的工具,需要时用你,功用发挥完就会被淡忘。更像是娶回来的姨太太,平时用的最多,但写家谱,永远没有你留名的份。
南通的张謇,就是近代这类人物的一个代表。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与绣娘沈寿的恋情,却少有几个人能记起他建立的商业帝国、兴办的教育利民之业,以及藏于其后的宏大“实业救国”之梦想。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他一生创办了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均由张謇参与创办。但国运不济,内忧外患之下,1922年破产。1926年7月黯然离世,享年73岁。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就是这样一位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历史人物,他的墓葬在那场大革文化命的民族灾难中,也被掘坟灭迹了。
尽管在今天无处不商的社会氛围中,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文化符号,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对张謇的关注和重视,自然超过了以往。但我们是否真正对企业家这个群体,给予了应有的社会承认?对商业精神商业文明的建设,给予了更多的研究和重视?
令人玩味的是,我在网上搜索南通名人,看到的是长长一列官位显赫的政府要员,然后又是长长一列院士和学者,紧随其后的是一众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但是,竟然看不到一个企业家的名字。
而据我所知,截止到今年五月,南通上市企业已经有17家,其中中小板上市企业9家,数量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前十行列。南通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江苏排名第二,全国排名第28。在创造众多经济奇迹的背后,一定有诸多企业家群体在为此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生命。
我们捡回了一个故人,我们是不是同时也在忽视一大批跟张謇有着同样抱负、同样期待的今人呢?!
历史的张謇与现实的南通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