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联、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解体消亡,一个蓬勃发展。大清洗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个相似的政治运动,两个权威的一代领袖,是对还是错,是公还是过,需要历史去验证,需要时间去化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俄罗斯等走上了欧美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总之,民为主,只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国家体制又如何。
大清洗运动与文化大革命
大清洗运动,是发生在苏联19世纪30年代由斯大林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是发生在中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
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点:一从时间上看,都是建立政权15年左右发生的。二从背景上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三从原因上看,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的结果。四从内容上看,都是对党政军干部的清洗、迫害和镇压。五从形式上看,都是一些利益集团的斗争。六从表面现象上,都加强了所谓的团结统一。七从影响上看,加强了个人崇拜和独裁统治,加剧了社会矛盾。
运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两者又有很多不同点。一是世界背景不同,大清洗运动发生在苏德战争的前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文革发生在美苏冷战的条件下世界形势相对和平的时期。二是两者作用不同,大清洗运动助推了苏联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但造成国民经济畸形;文革时期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助推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害。三是两者结束的方式不同,大清洗运动以苏德战争威胁的情况下结束;文革以毛泽东的个人去世结束。
从现实情况上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各有其历史意义。
大清洗运动中,造成个人崇拜,损害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给人民造成空前的政治灾难;巩固了斯大林的统治地位,强有力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工农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重工业,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一批优越的军事干部被清洗,造成苏联卫国战争前期不利的局面,以至于首都莫斯科一度遭围攻,更是助推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减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表面上加强了团结一致,实际上加深了社会的内在矛盾,使苏联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只是战争的逼近才使危机在19世纪30年代没有爆发出来,但矛盾也越积越大越深,买下了苏联解体、苏共丧权的祸根。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效果显著,但造成了一代人的不幸和人才断层问题,长远来看,成本很大;违背客观规律,过分强调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造成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一些反动集团,摧毁了国家稳定的政治力量,造成社会的极度不稳定和管理混乱;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文革的结束,物极必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成为了新一轮改革的直接原因,也成为中国能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即五年计划。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通过五年计划,苏联的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工业化。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只能向老大哥苏联借鉴经验,红色政权的中国也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后来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的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却把苏联推向了解体。至此,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彻底消失。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文革中达到了顶峰。文革的结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走向了灭亡。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
1976年,在华国锋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极左”思潮的文化大革命运动。10年文革,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改革。此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人民思想比较团结统一。于是,1978年改革开放呼之欲出,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1992年,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决议》。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开始了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的改革,强调更多的公开性、透明性,突出“政治新思维”。这一切,引发了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精神崩溃,社会动荡。进而,德国统一,东欧剧变,改革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酿成苏联解体。
总论
苏联、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解体消亡,一个蓬勃发展。大清洗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个相似的政治运动,两个权威的一代领袖,是对还是错,是公还是过,需要历史去验证,需要时间去化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俄罗斯等走上了欧美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总之,民为主,只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国家体制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