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采访,批评家提名展研讨会当天被采的,也就是美术新势力上线的日子。
嘉德在线总裁陆昂:探索艺术批评体系制度化
从阿拉善慈善拍卖到“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再到邀请了10位当下颇具活力的青年批评家共同参与的提名展研讨会,嘉德在线表现出了对青年艺术家特别是青年批评家的极大重视。7月6日研讨会当天,一个名为“美术新势力”的项目在嘉德在线旗下网站艺酷画廊(www.artcool.com)拉开帷幕。嘉德在线总裁陆昂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一项目强调学术构建,推动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的良性互补,是对中国艺术批评体系制度化的探索。
第四代批评家生逢其时
记者在“楼上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学术研讨会”现场看到,参与此次活动的批评家属于时下热议的“第四代批评家”,但他们普遍表示,这一概念虽然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界定却不清晰。
据了解,我国从1978年开始,出现了以年龄划分批评家的代系关系:第一代批评家主要为40年代生人,第二代是50年代生人,第三代主要是60年代生人,第四代理则以70年代出生的为主。这一分法并不严谨,因此还有另一种划分,即以介入批评的时间为界:第一代批评家介入当代艺术并活跃于80年代,第二代批评家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入,第三代批评家主要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介入,第四代批评家则从2004年左右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批评。
陆昂告诉记者,按照批评家在市场发出声音的时间划分,比按照出生年代划分更为科学,但就像定义当代艺术的标准不是时间坐标,而是是否具备真正批判的独立精神一样,第四代艺术家的定义,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僵硬的时间概念。她认为,这一代批评家与前辈们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大胆构想。
“第四代批评家是在很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陆昂说,“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背景相对整齐,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发出声音的条件,前辈批评家们并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缺少渠道来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是时代缺失造成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第四代批评家是时代造就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为他们搭建发声的管道,弥补历史的缺憾。”
不仅是批评,而是批评体系
据悉,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及此次研讨会,是嘉德在线精心策划了三年的“美术新势力”项目的起点,这一项目本着学术性、公益性原则,为批评家和艺术家打造公共平台,由批评家提名艺术家,为他们做展览,利用现有资源,共同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让艺术、批评和大众审美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7月6日,首批上线的11位新锐批评家提名92位年轻艺术家的千余件作品在公众面前集体亮相。陆昂介绍说,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将批评家纳入整个当代艺术推介链条,通过青年批评家的专业推荐、评选,对新锐艺术给予合理性建构与理论性引导,以此推动中国艺术批评的独立发展,使艺术批评形成一股整体的力量,发出系统性的声音,形成社会影响力,最终推动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及研讨会,正是这个项目的起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批评家告诉记者,批评家的介入,对于艺术家和大众具有双重意义。他们一方面在这个鱼龙混杂、信息爆炸的艺术品市场,为大众筛选出具备学术价值的艺术家作品,提供专业引导;另一方面也让艺术家更多了解自身作品的优势与价值,增加创作信心,提升创作水准。加盟“美术新势力”,也是希望能共同构建起批评—创作的良性循环。
对此,陆昂也有同感,她称批评家是“看路的人”,艺术家的主要精力用于埋头创作,从许多主观、感性的层面需求灵感,而批评家接触到更多美术史和当代其他领域的资料,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客观、理性的发向性指导。“研究者是把握方向的,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打开视野。”
在今年4月于哈佛大学Harvard China Review举办的艺术论坛上,陆昂提出了成体系的艺术批评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比对美国历史三百年和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蓬勃发展并最终成为标志美国艺术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是强大的、系统的、体制化的艺术批评的推波助澜。格林伯格不是靠他个人,而是由他和他的追随者共同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艺术批评,发出强烈声音,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从而为抽象表现主义得到世界认可奠定了舆论基础。而中国当代艺术,恰恰是在艺术批评相对失语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如何有效集结有识的批评家群体,发出传承性的、持续不断的强大声音,引导艺术家创作,维护市场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她表示,“成体系的艺术批评”包括两方面,一是聚合性,二是传承性。
“聚合性不是观点上的垄断,而是有着共同目标的独立观点一起来建构体系,形成声音,影响社会。传承性也不是照搬,传承的是艺术批评的使命,而非观点本身,我们期待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艺术批评这件事后继有人,一代一代人的各种声音可以长期、持续地发扬光大。”
嘉德在线对制度化探索责无旁贷
研讨会上,青年批评家提名展的公益性和学术性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批评家们均表示,在商业展览泛滥的当下,像这次展览对提名权和学术独立性的保证十分难得。据了解,作为此次展览幕后推手的嘉德在线(www.artrade.com)成立于2000年,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一个商业机构为什么要出资主办这样一个纯学术性、公益性的展览?陆昂的回答是:因为我责无旁贷。
她告诉记者,除了前文提到的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美国经验证明了艺术批评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第一线的10年经验也让她从实践中感悟到一种切实的需要。“提名展和‘美术新势力’是嘉德在线十年探索的总结。我们从成立之初提出学生创业板,到与各大美术院校合作的学院之光、毕业展等尝试,让我深深意识到了批评对于艺术引导的重要性。同时,受众也需要被引导。今天的艺术品市场,老百姓无所适从,完全找不到评判标准,因此需要专业力量来帮助他们挑选。”
此外,从市场供应链的完整性角度来说,艺术批评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艺术品市场红火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市场导向的时代,越是这种时候,学术、理性的声音就越是可贵,而且是必须的。”陆昂认为,所谓当代艺术的合理生态系统,需要两个要素:一是链条里的各个要素都具备,二是这些要素都能各司其职,有效发挥作用。“前者其实并不难,”她说,“实际上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画廊和拍卖行、艺术博览会、收藏家、美术馆等,中国都已经具备。我们如今所缺少的是评判标准,以及将链条各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使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合理制度。”
“事实上,嘉德在线对于这种制度化的探索不仅有责任,有义务,而且也有能力。”陆昂毫不谦虚地说。据悉,嘉德在线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艺术新锐的推介,许多年轻艺术家的第一次网上展、第一次作品拍卖,都与嘉德在线紧密相连。历经十年,曾经的一些青涩少年已经成长为当今艺术市场强有力的支撑者:向京、季大纯、夏俊娜、李继开、韦嘉、熊宇……“我们为艺术家提供的服务体系中,artcool的舆论平台与artrade的交易平台形成了紧密的关系,这种组合服务奠定了我们进行制度化探索的能力。”
用市场力量构建合理制度
如何让这种成体系的艺术批评更持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影响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嘉德在线与批评家共同关注的课题。“美术新势力”项目的启动,可以看作是各方探讨出的答卷。
陆昂介绍说,制度化的核心是公平、公正的检验机制:市场。“我一直都说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发生的一切不是靠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而是实打实的公众集体评价。”她认为,艺术存在的价值是服务社会,影响大众,提升人类的灵魂,因此理所应当要接受社会和公众的检验。用市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最合适。
“艺术家和批评家也要经过市场检验,”陆昂肯定地说,“由批评家的学术眼光来挑选出具备潜力的艺术家,这就像一个专业团队研制出‘菜谱’,推到大众面前,由大众来评判。一道菜是否可口,品菜的人比做菜的人更有发言权。我们如今是以我们自己的专业角度,选出了这样一批批评家,再由他们提名了这样一些艺术家,我们其实在共同接受大众的检验,他们的认可将决定这一项目未来的发展变化。”
从历史经验看,批评家被纳入整个艺术推介的链条,诸多优势之外,也同时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一是批评的独立性容易被极端化成了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清高,另一点则是急于成名的艺术家会借着找批评家写文章形成市场炒作。如何既避免清高又避免炒作?陆昂表示,这正是选择网络来实行整套制度的意义所在。
“网络是最透明的方式,几乎没有幕后。而且网络的样本足够大,从理论上说,样本越多,越接近事实本身,可以说网络提供的是最公平的舞台,将每一个批评家提名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推到了大众面前,观众可以扔砖头,也可以抛鲜花。”她说。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和市场的优势,“美术新势力”项目同时调动了陆昂旗下的两个网站:艺酷画廊(www.artcool.com)和嘉德在线(www.artrade.com)。艺酷画廊作为年轻艺术家的社区平台和媒体平台,提供了观点和评论方面的切磋场所,在服务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让艺术家接受舆论监督的体系;而嘉德在线作为交易平台,在提供交易服务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家和推介他们的批评家共同接受市场检验的试炼场。
陆昂认为,批评家为艺术家策展,本身就是接受检验的一种方式,批评家的评论可以大大丰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当这一切在网络上并且通过这样一种舆论监督与市场检验互补的机制呈现出来,其意义更进一步。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