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涨价事件和天价芦笋片事件暴露制度漏洞,促使发改委转向调查药品实际出厂价。
针对部分媒体披露“多种药品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悄然涨价”一事,国家发改委终于拿出了实际性举措。该委7月1日发出通知,要求对新进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以及部分已规定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开展出厂价格专项调查。
此次调查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统一组织,将通过实地查阅财务账目和原始销售凭证等方式,获取药品实际出厂价格及生产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等基础信息。调查范围共涉及900多家生产企业,近900个品种。
两事件促调查直指出厂价
去年11月30日,经过多方修订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新版医保目录。与旧版目录相比,新版医保目录增加了260个药品。不过,近来却有媒体称,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至少有三十多种药品突击涨价。与此同时,今年5月,天价芦笋片事件在社会引发的巨大反响,也让物价部门备受压力。
一位接近天价芦笋片事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事实上,近来连续多年,国家发改委一直在开展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调查,但由于主要采取的是让企业自行上报的方式,而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通常又不情愿上报真实数据,这就使得药价调查一直处在“猫捉老鼠”的状态。
该位业内人士认为,正是上述两个事件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促使国家发改委迅速调整了药价调查的方式方法。这次调查强调了将通过实地查阅财务账目和原始销售凭证等方式,获取药品实际出厂价格。
药价形成机制有待改进
来自多个省的物价局的信息显示,目前,各地复核药价工作也在全面铺开。从本月1日起,广东省各级物价系统就带头启动了对已经公布的药品价格分期分批进行全面复核的工作。该省首批进行价格复核的药品包括753个品种剂型;复核内容不仅包括出厂(口岸)价,还覆盖了生产成本价格、供货价、中标价、实际零售价等主要指标。
不过,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人一位资深专家则向记者表示,要理顺药价,关键在去除“以药养医”的机制。市场化定价才是真实反映药品价值和市场供求的最佳模式。
“现有的定价模式下,药品定价要么虚高、要么滞后。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是有‘以药养医’的体制在推动。因此,此次发改委即便改进了调查方式,依旧难以摆脱‘头痛医脚’的怪圈。”上述专家如是说。
据了解,在现有的体制下,业内对于药价形成机制究竟该如何改进、如何解决二次定价等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我国的药价形成机制基本上分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即: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试图对市场调价的药品,施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明确标注药品出厂价以及建议零售价的新举措,但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下文。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表明,今后在药品定价方面,政府或将加强对药品定价成本的核算,计入定价成本的制造成本核算办法,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