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房乱象难收 调控须换思路


东方日报   沪深股升市的其中一个利好,是内地传出银行放鬆第三套房贷,市场敏感地预期,调控的风向要转。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政策,在市况一段时间的胶着后,银行先已挺不住了。其实,挺不住的何止银行?房地产广泛而深渗的产业利益链都有问题,政策调控即使未鸣金收兵,也到了艰难前行,睇清路、再迈步的关键时刻。   就房地产调控,商业银行曾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是可承受楼价跌三成,但这不意味商银认同打压楼价三成,如果对商银来一个盈利压力测试,就可能出现另一种取态。银行放鬆第三套房贷正是业务压力使然,房地产调控加上地方融资平台冰封,堵塞了商银拓展的路径,紧缩当道哪来低风险的信贷需求,房贷好歹还有砖头保底。   政府一套套的打压措施,真能使楼价落到目标区间?这早就不为市场置信,虽然一段政策观望期内,买家收手等待,发展商力顶,有价无市地僵持,但市场的反馈呈现不妙的讯息。楼市买卖两閒,但房租推升,是打击投资性住房的后果,推迟置业却使租房需求增加,致使房源不继、租金看涨,有意置业的人总得要住,故而未见利先受累。   另一宗不妙,是房地产市场上游和下游的延伸,呈现严峻势头。楼市呆滞,发展商起楼放慢手脚,影响到钢铁和建材产业滞销,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下游的服务,由代理到装修、物业管理,都进入紧缩经营状态,难免倒闭及裁员。上游和下游的情势,显示房地产冰封的寒意,最终在整体经济上散发,是中央防范二次探底的心头之疾。   房地产好比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的疾病,没有一服即愈的灵药。在政策一轮勐烈的攻心效应,吓停置业者、发展商后,政策药还下不下、怎麽下,到了反思关头。调控要不要进行下去,已成两难抉择,进行下去,谁都未必得益,是全输之局,或有转而须救市之忧。政府如此直接介入楼市,甚至暗订压价目标,是将烫手山芋抱入怀,弃取都难。   政府好心做坏事,香港殷鑑凿凿,当年「八万五」打的是市民安居乐业的旗号,政策用意虽好,但政策效果很坏,香港楼市几乎万劫不复。香港前事足以说明,政策动机好不代表政策效果好,世上政府干预楼市,从来不会好收场,中国国情再特别,只要市场化,都不会例外,强大的政府亦不能驾驭市场,金融危机看似改写这铁律,其实不然。   政府不干预楼市,并非不必管楼市,政府要做的是维繫市场秩序。市场参与方各安其分,已可令市场顺畅,譬如,政府尽其本分,保障土地供应;商人守法建楼,销售循规有序;银行贷之有道,风险自觉内控;置业者量力而购,守慎借贷。政府只求保障市场秩序,惩奸罚恶,就毋须再理其他。   内地的问题就是参与方越轨。地方土地财政当道,廉租房供应缺位;商人建楼章法失度,囤地捂盘造市;银行把关不力,越权违规滥贷。各种行为在私利激励下,愈演愈烈,造成楼市乱象。当中源头就在于政策失度、官员滥权,是行政纪律不彰,而非市场价格失灵的结果,政府理顺管治的人为因素,要比针对炒家、炒风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