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刘纯银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兴衰。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形成了“唯考分论”、“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许多学校或家长们对学生或子女的培养更加注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对身体素质只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忽视体育锻炼。这不,据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迅速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2006年9月公布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也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有所上升。另外,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尽快扭转这种不良倾向,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三年来,各地积极创造条件以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落空。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经过3年的努力,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众多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卫生事业依然整体薄弱,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矛盾。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让“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呢?笔者认为:必须“软硬兼施”,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
“软”就是要改革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体制,促进各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有的地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把体育与健康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总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对中小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的做法值得借鉴。难怪河南省教育厅蒋笃运厅长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考试不失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体质的一剂良药。”笔者也认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各校要把体育课写进中小学校课程表中,还有利于引导老师和家长,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间广播体操、课外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的观念”,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在中小学校园里成为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
“硬”就是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的投入。据调查95%中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其主要原因是上体育课没有什么器材,老是跑、跳、徒手等练习,学习内容单一,枯燥无味,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厌学体育,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经费不足,特别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投入更少。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有一定数量的田径器材外,体操、武术、球类等器材严重欠缺,学校操场也多数是煤渣、泥土场地,而且面积偏小,很难容纳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如遇风雨造成场地积水,一连几天都不能上体育课。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只有“软硬兼施”,多措并举,才能引导学校把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放到教育的首位,才能确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得以实施,才能让“阳光体育”在校园内掀起运动的热潮,从而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