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原油价格下跌,金属价格下跌,甚至黄金价格也在下跌。这样的一个趋势,非常符合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所描述的萧条阶段的初始特征。
依据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其实早就可以看清楚: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在廉价资金的刺激下,企业家进行了大量拉长生产结构的错误投资,这些错误投资竞逐资本品,使资本品价格猛涨,但在信贷扩张停止之后,错误投资被市场清算,于是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时资本品价格猛跌。而2009年,各国政府再度猛烈释放廉价资金,使得市场清算停止,新的大量错误投资出场(这次以政府投资为主),出现虚假复苏。
今天,萧条又猛烈扑来了,资本品价格又在猛跌了。对于相信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铅笔社的几位同仁,在2009年初,即已清楚指出,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我本人在《刺激消费就是毁灭复苏希望》中说:“凯恩斯就说,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但是米塞斯说,长期也不是那么长。维持错误的生产结构,只是暂时的,绝对拖不到‘我们都死了’的那一天。它可能连一年都不能维持,但却可能让萧条拖上十年八年。”去年前7个月是释放廉价资金的高峰,到现在危机再度显现,的确还没到一年。不过,我不是要得出一个“一年规律”,我只是说,虚假繁荣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我一直相信,萧条一定会来,而且会比2008年的萧条要厉害得多,这完全是基于对经济逻辑的信任。请让我重复一下我不久前在《经济危机为什么看不见》的一段话:“经济逻辑说,政府放出低于市场利率的信贷,必然使得错误的投资项目上马;经济逻辑说,错误的投资项目上马,必然抬高资本品价格;经济逻辑说,这种对资本品的大量浪费短期内看,很繁荣,但却无法维持;经济逻辑说,那些注定赔钱的项目,在它们完工之前,没人能发现它们是注定要赔钱的,人们看到的是一片乐观;经济逻辑说,那些项目在完工之后,就会被发现是赔钱的,甚至,它们根本就没有完工的那一天;经济逻辑说,不要妄想‘救市’会没有成本……”
我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第二次危机”。危机只有一次,而经济一直就在危机中。危机从未过去,只是中间出现了一次错误投资造成的虚假繁荣的高潮而已。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中,胡佛政府救市,到了1930年,很多人也认为,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很清楚,从1929到1938,是持续的大萧条。1930年的短暂乐观只是昙花一现。
前不久,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已经走出萧条、经济已经再度繁荣,但是最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改口。这些一年前拼命赞同政府刺激经济的人,现在又成了预言萧条的“先知”。可是在一年前,也是他们,在信誓旦旦地论证,政府救市将会挽救经济。
他们并没有一致的经济逻辑,他们惯于见风使舵,但,他们却是经济学家中的主流。在中国数得上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张维迎、许小年等寥寥数人,对政府救市的恶果看得清楚。但是去年张维迎教授发出“埋葬凯恩斯主义”的声音时,遭到的却是经济学界的嘲笑。
当然,他们要装“先知”,这虽然很具讽刺效果,但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摆出一副“先知”的架势,是为了推销再次刺激经济的观点。有学者说,经济很危险,政府应再次猛力刺激经济,以免重蹈2008年的覆辙。在他们看来,这次一定要料敌机先,才能避免陷于被动。
他们对宏观调控的魔力是如此信任。他们从未意识到,今年的困境恰恰是去年的刺激政策造成的。他们以为,今年出现的问题是新的问题,只要祭出宏观调控的法宝,就能解决问题。再说,“我们”在去年不是已经取得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了吗?怕什么!再来一次就好了。
如果政府真的这样做了,那真是天大的灾难。人们不愿意看到萧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萧条根本就无法避免,人们唯一可做的是减少萧条的损失,而这只能依靠一场调整。政府不要再刺激经济,而是应该大力减税、放开管制。不要鼓动罢工,不要鼓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要死守人民币汇率,不要……
如果人们不把“宏观调控”变成一个声名狼藉的词,而是把它当科学,那么,这一次,即使真的宏观调控了,虚假繁荣的维持时间将会比去年还要短得多,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去年那样的虚假繁荣,而是重重地跌入滞胀的深渊。
在滞胀的深渊里,会继续上演这样的场景:工人的收入追不上通货膨胀,却把矛头指向企业,而这又受到一帮“超越经济学”的知识分子的欢呼。整个社会将会越来越乱,从而断送掉无数人的幸福。
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同道们的声音是如此之小,有几个人肯听?
经济岂容“再”刺激,但可惜同道们声音太小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