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采矿路
中国矿业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与艰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开采铁矿石进行国家建设。但是当时采矿业发展尤显不足。50年代全民砸铁锅、建土高炉,大炼钢铁的革命建设激情,只是土法冶炼实在难以锻造出有用钢材;至之后包括武钢、鞍钢、宝钢等一系列大型钢企的建成投产才真正为我国的铁矿业开拓了局面。由此,煤矿、石油、有色金属、稀土矿业等都有了全面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能源贫国”跨入了“资源大国”的行列。
由于探矿水平的提高,60年来,中国主要矿产的探明储藏量有了数倍、数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以煤矿探明储量为例,08年味1.2896万亿吨,为1952年2.15亿吨的5978.12倍;而铁矿08年的探明储量为623.78亿吨是1957年54.89亿吨的11.36倍。于此同时,中国的矿产品产量也得到了高速增长,有的亦高达千倍。如原煤08年产量27.93亿吨,为1949年0.3243亿吨的86.12倍;原油08年产量1.89亿吨,为1949年0.0012亿吨的1575倍。一组组闪耀的数字令我们欢欣鼓舞,为新中国的崛起提供了保障。
矿业发展遭遇瓶颈
在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这几十年间,矿业的发展为实现多个五年计划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对“两弹一星”及核军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投入不足,矿业发展跟不上国家的发展形势,曾数度出现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石油、铁矿石、铜矿等多种重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加。
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因为垄断了国际矿石贸易的大部资源,他们可以以各种名义操纵价格,以至于这几年以来,矿石产品都有较大涨幅:05年、08年的价格的同比上涨都达70%以上。
“引进来”的长效协议价格机制
除了加强对本国境内资源的探求,我们更迫切的需要进口原矿产品支持经济建设。短期的现货供应因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受到进口方的排斥,进口国希望引入一个更为稳定的价格机制来应对风云多变的矿业市场,于是“长效协议价格机制”应运而生。
长效协议价格机制即年度协议价,出口方保证在1年内以固定价格交易矿石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矿石需求方的日、韩两国就选择与国际矿业巨头谈拢长效价格,减轻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保持长期稳定的矿石供应。如今的中国作为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在铁矿石的谈判中应得到尊重与体现。
但每年的价格谈判都是漫长而又在被迫让步的妥协中艰难进行。“涨”声一片的外国矿企寡头并不只满足于原定的年度协议价。08年时,必和必拓就以发生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为由,削减了矿石产量,借机涨价;而巴西淡水河谷的涨价更无理由。09年淡水河谷则以“欧亚价格拉平”理论拉高亚洲地区的矿石销售价;而必和必拓更率先打破了“首发跟风”这一贸易传统,漠视由巴西淡水河谷矿业的首发价,而以变相的“海运费补偿”加价。强“涨”之风让亚洲地区的众多矿业公司苦不堪言。
“走出去”的矿山收购计划
如何走出垄断巨头的涨价阴影,成为中国的矿产企业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开始着手于“走出去”的战略,因此在海外的矿山收购市场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矿企的活跃身影。
早在05年中钢即着手收购澳大利亚了的中西部公司;作为中国第三大钢铁企业的武钢,也在近年陆续收购了委内瑞拉矿山、巴西EBX集团铁矿石等众多优质矿资源,今年6月24日更以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非洲莫桑比克的赞比西煤矿40%的股权,用以拓展其炼钢能源的供应链。
不只是中钢、武钢等一干大型国企,不少民营企业也开始迈出收购的脚步,厦门市希恩贸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悉,09年厦门市希恩贸易有限公司利用金融危机的契机,与亚美尼亚金和黄钻金麻砂岩矿山主成功达成收购协议,以签定了为期20年的矿山包销供货协议,并持续向矿山提供技术支持为交换条件,成功获取了该座矿山50%的权益。当然,对亚美尼亚金和黄钻金麻砂岩矿的长期包销供货协议只是 其“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其后还有更为广阔的矿业版图有待拓展。国内企业人的雄心壮志注定让中国走向更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