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7月1日,河南43岁的农民孙永军突发急病,被送到驻马店市确山县蚁峰镇卫生院。病人是脑出血,病情非常严重,但当需要转院时,该院却称急救车不在医院。在等候急救车时,孙永军死亡。据卫生院工作人员和当地民众反应,平时急救车每日早晚接送卫生院领导上下班,十分规律。事后医院院长汪清贺送5000元给死者父亲,但被孙永军的亲属拒绝。
病人恶疾突发,急需急救车转院抢救,然而原本稀缺的急救车却在接送院长的路上,病人在无奈地等车转院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不可逆追的生命,这未免让人唏嘘。急救车不是私家车,它顾名思义是用来转危急救病人于水火之中,但该卫生院却硬“以公化私”,院长将微薄的急救所需的资源据为私用。若一车私用,有另一车备用也罢,偏偏是院长一私用,应急病人却无车可发,需要急救的生命最终为这样的资源失衡配制与公权占用公共资源而悲情埋单。
像孙永军这样,因医卫资源的稀缺而死的现象并非蚁峰镇卫生院独有。当前,在我国众多乡镇甚至包括不少县级医院在内,不仅拥有中高医术的人才严重缺失,而且连基本的医卫硬件设施也配备不济。这种医卫软硬条件不济的现实在很多地方已成普遍现象。近年来,在 “大病不出县、小病社区医”的新医改思维导引下,一些乡镇卫生院的确充实了一些学有专攻的医生领导,但他们往往是工作与居住不在同一地方,这些医生几乎无法在生活条件较差的乡镇居住。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制度上解放更多的“走穴医生”。在新医改中,医师如何合理流动已有触及。方案称,2009年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实现村村有卫生室。要把病人留在基层医院,改变中心大城市少数几所大医院患者爆棚的局面,就必须首先解决处在交通要道上的县医院及卫生院的投资建设问题。医改方案虽廓清了这一公共财政投资的主方向,但要确保患者大病不出乡镇,除了加快乡县医院的硬件建设步伐之外,就需更多的大中医院的专科名医兼顾到县乡镇出诊服务。
如何正面、有效地解放独居在城市里的现有名医呢?窃以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应从法制层面入手,出台刚性、公平、良性的名医流动出诊制度。由于我国在专家“走穴”这方面的管理制度性的缺失。连影视明星都能挣“走穴费”,我们又何必限制救命天使的医生呢?与其让“走穴”的专家像小偷,真不如立规让他们成为悬壶济世的生命使者。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兼任完全遵循市场规律的“特需服务”,或者干脆应聘到乡镇卫生院坐堂行医。
这不但可以满足更多乡镇患者对专家的求诊需要,而且能让精于医术的专家得到社会的最大范围的利用和尊重。当然,这个立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并切实号准当前医卫现实。再者,尽快搭设大医院与县医院之间透明的“诊疗共同体”。这不但可以减少医院重复检测、重复诊断,还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输技术,为医生实现患者信息共享、异地网上诊断提供条件,惟有如此,孙永军这样的悲剧方能尽快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