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成破发王 谁的悲哀?


    今年的股市行情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股指产生暴跌。上半年上证指数暴跌26.82%,成全球资本市场第二差,仅仅只比欧债危机发源地的希腊股市稍好。二是新股发行速度加快。上半年,沪深股市IPO共发生176宗,融资总额达到2127亿元。平均1个月有近30只新股发行,这在A股历史上亦非常罕见。而今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则大大超过2009年全年IPO 的1870亿元。三是新股破发大面积出现。截至7月8日,今年上市的183只新股中,87只处于破发状态,破发比例高达47%。

    在去年IPO新政实施以前,新股出现大面积破发现象还要追溯到2004年的下半年,但那时股市正处于四年多大熊市阶段。当时网上新股以配售的方式发行,某些中签投资者由于害怕破发,竟然出现了中签后不缴款的离奇场景。另一方面,此前如果新股产生破发,往往能够成为市场的“重大新闻”。但是,随着今年破发个股的增多,投资者对于新股破发已经有点麻木了。

    今年1月28日,中国西电开盘即出现破发,该股也成为IPO新政实施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第一单”,而高乐股份、奥克股份也分别于2月3日和5月20日,不幸成为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挂牌首日即破发的新股。

    在所有的破发新股中,华泰证券变身为不折不扣的“破发王”。今年2月9日,华泰证券以20元/股的价格发行,在经过短暂的脉冲式上涨之后,该股开始震荡走低,并于4月19日跌破发行价格。华泰证券股价最低曾探至12.45元,破发幅度高达37.75%。无论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网下参与配售的机构投资者,都被该股“一网打尽”,遭遇惨重的损失。

    如果说在市场化发行背景下,新股破发应该成为常态的话,那么像今年如此规模的破发则不应成为什么“常态”,而像华泰证券这样破发如此严重的,则更不应成为常态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华泰证券的一季报显示,前十大股东中除了一位为自然人股东之外,其余的全部是机构投资者,其中又以基金居多。这也意味着,无论这些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新股,还是从二级市场中买入,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套牢。

    华泰证券成为破发王,发行价格的高企显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华泰证券的询价区间为20-22元,由于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只有50家,其发行价格最终没有像其它多数新股那样以区间上限发行,而是选择了下限。其实,这也为华泰证券的破发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华泰证券的破发,从侧面证明了IPO新政本身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当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成为市场的一种时尚,某种意义上新股大面积破发的祸根已被埋下。华泰证券及诸多其它新股的破发,说明现行的IPO新政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反而成为市场的一种累赘。当新股破发大面积产生时,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成为其受害者之外,市场本身难道不也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