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打造立体维稳新格局


——洪山区建设乡为80万吨乙烯工程保驾护航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工作,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曾这样告诫全党和政府工作人员。2009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发展是第一要务变成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把维稳当做第一责任,已成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维稳是压倒一切的重任。然而,由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兴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则越来越陷入维稳的困境,维稳成本增加是地方政府维稳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成为地方政府维稳的“重灾区”。武汉洪山区建设乡向家尾村40多户村民集体堵截公路,抗议中国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施工缓慢,乡政府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各方“救火”。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维稳难题。
中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该工程20081月开工,预计总投资146.73亿元,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也是湖北的一号工程。而由于该工程施工进度缓慢,征用耕地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未完全得到落实等原因,导致向家尾村几十户村民怨声不断,轻则上访投诉,重则围堵建设乡政府办公楼,甚至有村民堵截公路以示抗议,为向家尾村埋下了群体性事件的安全隐患。为此,建设乡政府建立了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立体维稳格局,从做好群众工作、司法普及和媒体宣传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村民的工作问题、费用问题和土地问题,积极引入司法机制,加大维稳力度,切实保障了建设乡的稳定和80万吨乙烯工程的顺利进行。
 
维稳先维权,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妥善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
征地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并因此对其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曾经靠土地谋取生活的农民,离开土地后该如何维持将来的生活?除了拥有一笔不菲的征地补偿费外,他们更希望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和长期有效的社会保障。针对村民不同的家庭情况,建设乡政府采取了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安置方针,积极解决村民就业难的普遍问题,并给予贫困户特殊照顾。
为了解决被征地村民的长期生活问题,建设乡积极构建养老保险机制建。乡政府分管政法和宣传工作的郭书记称,目前已经有部分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进一步的措施正在计划之中。为了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建设乡政府积极联系洪山区劳动局,向家尾村的村民大多被区劳动局介绍到东湖高新和街道口一带工作,月工资约1500元。此举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工作问题。“只是由于东湖高新和街道口离建设乡有点远,有的村民不愿意去那里工作,他们都凭本事自谋生路了。”对于贫困户,乡政府采取特别照顾的方式,将他们安排到乡镇府做勤杂工作,按照国家标准给付工资报酬。这使得贫困村民既拥有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又可以照顾家里,还能增加与政府领导的接触与交流。
 
“友情操作”保障“边缘群体”利益
除了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向家尾村群众矛盾的另一个焦点是征地补偿款和村民生活补助的发放问题。由于“农转非”毕业大学生和出嫁女的子女是否能享有征地补偿和生活补助费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此两种款项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引起了村民的不满。
郭书记称,“按照国家户籍政策的规定,‘农转非’毕业大学生的身份应该是居民,而不是村民。他们的生活补助应该由居民委员会负责,而我们乡政府只负责村民的。”然而,对于“农转非”毕业大学生的权益保护,现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的却存在着很大的法律盲点。他们成了处境颇为尴尬的一个边缘群体。而另外一拨人则是出嫁女的子女问题,“从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角度来看,出嫁女的补偿和补助肯定是要照常发放。但是她们的子女如果也生活在本村,是否能享有村民待遇呢?这个问题争议颇多,一直让乡政府领导为难。”
为了不伤害这一部分人的利益,乡政府最终采取了“友情操作”的方式——“农转非”毕业大学生和出嫁女的子女均享受相当于普通村民一半的生活补助和征地补偿款。这一艺术化的执政手法,有效保障了“边缘群体”的利益,平息了村民激愤的情绪。当然,乡政府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不容忽视。
 
催促工程进度防止土地撂荒
解决了费用问题,土地问题接踵而至。中石化20077月开始征地,乙烯工程也早在20081月就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是三年过去了,其工程建设进展相当缓慢。“说是开工,实际上不到100人做事。总是在搞开工典礼,为何迟迟不动工?”建设乡政府徐书记称,中石化既不让村民种地,也没怎么施工,所征土地濒于撂荒状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村民正是心疼土地被撂荒,才几次试图收回被征耕地。向家尾村委会打算用集体资金去外村买地,老百姓不同意,说有地(乙烯工程未动工的土地)不用,为何还去外村买?”因此,村民对中石化和乡政府都产生了怀疑,各种后续矛盾也不断滋生。从20077月征地以来,乡政府一直处于紧张办公的状态。今年41日,二三百村民集结围堵了乡政府的大门,原因还是在费用和工程进度问题上。为此,洪山区政府成立了维稳专班,调动了区公安局的人员,维护施工现场正常运行,防止激愤村民闯入施工现场。
建设乡领导表示,从村民切身利益出发,希望中石化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早日落成此项目,早日投入使用,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以期减少因工程引发的地方矛盾,从而减少当地政府的维稳成本。
 
依法执政,积极引入司法调解机制
     建设乡政府依法执政,建立了健全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设乡政府的领导下,向家尾村制定了村委会组织法,力求按照法定的程序为群众办事。其中,规定了“四自”原则,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郭书记称,村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村民权利、履行村民义务的直接机构,而乡政府只起到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
“建设乡政府历来都是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办事,积极引入司法机制,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产生。”
中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涉及建设乡黎明村、向家尾村数千亩土地被征用,上千户村民需搬迁,拆迁安置任务繁重。为保障拆迁、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乡政府积极调动建设乡司法所的力量,为村民调解纠纷,解疑释惑。从2007年7月以来,建设乡司法所作为工作专班的成员单位之一,通过广泛宣传、深入调解、真诚服务、依法维权,环环相扣,调解了20多起矛盾纠纷,有效安抚了40多位村民,并防止了2件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为维护建设乡的稳定和保障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泛宣传,是司法普及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涉及的地域面积大、涉及的村民众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村民持有观望、从众和侥幸心理,部分村民抢建违建房屋,并在拆违过程中暴力抗法。建设乡司法所工作人员称,为了让拆迁、安置涉及到的企业、村民能够自觉主动的配合拆迁安置,该司法所印制了上千份宣传资料,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合同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和宣传。通过这种走上街头、深入村组、走进农户的大力宣传,广大村民进一步了解了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大局意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深入调解纠纷,为百姓答疑解惑。建设乡司法所积极配合乡政府的工作,有效化解村民的矛盾。80万吨乙烯工程规划以前,被拆迁区域部分村民将自己的房屋以较为便宜的价格转卖他人。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政策出台的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与已出让房屋的价格落差巨大,让许多村民心里失衡,因房屋买卖反悔而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为了妥善处理该类纠纷,建设乡司法所与拆迁安置涉及的各村委会密切配合,以房屋买卖合同和村委会登记为依据,通过及时介入、深入宣传、依法调解,逐一化解矛盾纠纷,消解了村民心中的怨气。
另外,为了保障80万吨乙烯工程顺利进行,建设乡政府在司法所的配合下,启动了大调解机制。由于该项工程建设中矛盾纠纷多,涉及人员多,牵涉部门多,情况较为复杂,乡政府遂决定启用各种调解相结合的方式来逐一化解矛盾。据建设乡司法所领导反映,他们一方面按照矛盾纠纷的难易程度,对村调解委员会、乡“大调解”办公室进行职能划分,明确不同类别纠纷处理范围;另一方面按照矛盾纠纷类别和归口管理原则,对各成员单位“分类定责”。对疑难矛盾纠纷或跨部门、跨村组的矛盾纠纷,由乡“大调解”领导小组确定牵头部门,其他成员单位、部门协调配合,联合调处。四新村在拆违工作中暴力抗法导致了矛盾纠纷,建设乡司法所启动“大调解”工作机制,与乡政府办公室、综治办、城管、派出所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动联调,对肇事人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终于使棘手的纠纷得以化解,有力的证明了大调解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过去土地无人种,现在征用给补偿使抛荒的土地变成了“香饽饽”,人人争抢,为了既不影响工程进度,又能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建设乡政府借助法律和法庭的力量竭力为村民维权。四新村因一轮、二轮土地延包造成的历史问题,导致该村40余名村民与其他村民之间发生了集体性的矛盾纠纷。司法所积极主动与和平法庭联系,首先以判决的形式解决了一批重点农户的土地权属纠纷,然后以已经判决生效的土地纠纷案件为基础,对余下的几十名村民的土地纠纷进行集中协调,使矛盾得以解决,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有效地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如此,保障了建设乡的稳定和乙烯工程的顺利开展。
 
借助媒体宣传,培养乡民大局意识
     自中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落户武汉以来,洪山区建设乡积极配合全国媒体做好该项工程的宣传工作,强调该项工程的战略性意义,树立当地村民的大局观念,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
2007年4月发改委核准中国石化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新华网和中油网等媒介即对该信息作了披露,提出了该项工程对于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大意义。200712月该工程动工时,各大媒体争相对此消息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长江商报、荆楚网等省内媒体,也包括中国环境报、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全国媒体纷纷转载,扩大了中石化武汉乙烯工程的影响力,也让建设乡的村民为该工程倍感自豪。三年来,媒体对该工程的进度实施跟踪报道,使得村民的信息渠道持续畅通,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乡民的大局意识。
建设乡政府还积极利用网络,实行政务公开,保证村民即使了解政府工作,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几乎每个村征收土地都会在网络上发布公告,以便村民更加迅速的掌握村务信息。常言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村民信息渠道的畅通是稳定与否的源头。维护地方稳定应从源头上抓起,做好媒体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是保证地方稳定的基础。
建设乡通过群众工作、司法普及和媒体宣传三方面的努力,在地方政府维稳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正是由于乡政府领导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探索,深入开掘,打造立体维稳新格局,才有效地保障了80万吨乙烯工程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为这一国家级重点工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