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正在上演:从历史累计产销100万到年均100万……
自主品牌不是土鳖而是真命天子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在中国累计产销一百万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相反,如果达不到一百万辆那才叫新鲜。可是对于我们的自主品牌来说,想挤进所谓的“百万辆俱乐部”并非易事,对企业自身而言,达到一百万辆确实是迈上了一个台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7月14日,比亚迪汽车就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第100万辆汽车缓缓驶下了生产线。
之前,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最新崛起的自主品牌企业中,以乘用车为主累计销售达到一百万辆的可能只有奇瑞和吉利两家。起步较早的奇瑞历史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两百万,而且第二个百万辆是在两年内完成的。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比亚迪绝对是国内自主品牌时速最快的企业。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生产又小又丑的福莱尔;比亚迪真正的发迹时期是从2005年后来的冠军车型F3上市开始的,之后新产品迭出,并在电动汽车领域率先发力;最近的五年时间内,比亚迪的销量实现了翻番增长——2005年尚不足2万台,2006年则卖了6万台,2007年10万,2008年20多万,2009年近45万,直到今年喊出了80万辆的销售目标。照此下去,比亚迪的累计销量可能会是以百万辆为基数的增长。
其实,在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上,历史累计销售一百万辆对本土企业来说已算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并不满足于一百万辆的历史累计销量,而是纷纷把年度目标锁定在一百万辆。奇瑞、吉利、长城等对2010年均有良好的预期,销售目标定的很高,例如奇瑞超过70万,吉利40万,长城40万,华晨50万,江淮42万,等等。虽然比亚迪的资历要比奇瑞、吉利晚几年,但将是第一个冲刺年度产销百万辆的企业。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比亚迪花了7年的时间才达到了100万辆,明天的比亚迪一年就能达到一百万辆。自主品牌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正处于急剧膨胀的发展时期,届时,恐怕合资品牌都要相形见绌了。
有的自主品牌企业已不想把自己定位为“自主品牌”,而只想保留“自主创新”的核心理念,因为“自主品牌”可能会有损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影响国内外市场的拓展。这是因为它们有了更为远大的抱负,完全具有了国际企业的作派。进军海外市场,引进国际金融资本,与国际汽车巨头合资合作,并购海外资产,这不是甘于龟缩一隅的企业所为。虽然它们的产品系列与合资品牌相比还有一些档次上的差距,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大体摆脱了过去给人们的负面印象,在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与合资品牌并驾齐驱了。
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和吉利老总李书福一样,都是洞若观火的预言大师,他们不是疯子。“2015年成为中国汽车生产销售量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这话乍听上去有些离奇,而事实却在成全豪放的预言。
自主品牌必将超越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已经当仁不让),是因为它们既把握住了现在,又抓住了明天。它们从低端起步,占领市场,然后走高端路线,中级车市场已经有了相当的份额。比如比亚迪神奇的F3,一直是国内单车销量排行榜上的佼佼者。第一百万辆汽车下线,以G3领衔,可能是特意安排,这意味着G3将成为比亚迪另一个创造奇迹的F3。市场决定成败,自主品牌在当下咄咄逼人的表现决定了它们才是国内汽车市场的王者。而对于将来,它们做好了各种准备,一方面是积极寻求实施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是走在国际汽车发展潮流的最前沿,创造和把握未来趋势,比如对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在国家的倡导催动之下,将很快实现产业化,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
从来就没有既成的规则,如今的形势是三年一变。如果要给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排名的话,奇瑞、吉利当头的状况依然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国内的销售业绩,还是国外市场的拓展力度,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比亚迪将成为新的霸主。而随着乘用车项目的顺利上马、展开,长城、江淮等也将迎头赶上。虽然奇瑞老大哥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它们当中总会有几个自主品牌企业脱颖而出,势必成为世界汽车的主宰。
笔者不是在自吹自擂,大唱赞歌,而且自主品牌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还有待加深认识和彻底解决,然而它们已经成为国际车坛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如果说当初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的崛起尚不屑一顾,如今已是防不胜防,无计可施,到了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取得成功的事实,并将它们当做真正的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来看待了。数字说明一切,按照不断以百万辆为基数越级的发展势头,就像中国汽车市场在数年内超越了西方发达市场一样,中国汽车也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西方汽车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