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房市调控致使中国出现两大阵营(时事评论)
洪维
从4月中旬中央出台房地产调控新政至今已近百日,市场仍处在深度博弈之中。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扬“补涨论”。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7月15日)
房市调控深度博弈的结果,就是中国出现两大阵营浮出水面,一方阵营是中央政府和人民,另一方阵营是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业利益集团。随着博弈的深化,必将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
目前在京沪广深四大房地产重镇中,除上海外均出台了落实中央调控的政策细则。上海也在昨日转发住建部等三部委有关二套房贷认定标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第二套及以上住宅差别化信贷政策,同时进一步细化上海市核查借款人家庭住房情况程序。这些地区成交量已经出现了明显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31.5%,上海下跌35.8%,广东的跌幅为3.2%。但京沪广深的房价同比涨幅依然处在5.8%~13.5%的较高区间。
数据显示,70个城市中,6月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达29个,占比超过四成。包括北京、上海、海口等此前房价疯涨的城市,房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浙江金华,环比下降2.4%;而上海和海口的降幅并列第二,均达到1.4%。可是,这仅仅才是房市调控的开始。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扬“补涨论”,用买房落户等政策来拉升地产业;有的地方则动辄卖地“造城”,大手笔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土地依赖症”未有改观。而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则认为,在新政的作用下,购房者观望情绪依然浓厚;而开发商对于后市预期依然看好,企业资金链并未像两年前那样吃紧,买卖双方对峙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重点城市房价尚未出现明显松动的情形下,多方观点趋于坚持调控方向,稳定市场预期。已持续3个月的房地产调控到底是“收”还是“放”,调控应如何发力?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担心,“放”可能使得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地产价格出现新一轮报复性反弹,而过度“收”显然也会伤及经济。
地方政府显然捏住了中央政府的软肋。而人民在银行和房地产业利益集团面前更是不堪一击。从历年对楼市调控的过程看,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在内的多种强势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也屡屡水漫金山,越调控越涨。
中央政府房市调控的利剑面临前后夹击。从近期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自一季度后,宏观经济高位运行的势头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对宏观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无疑成为未来地产政策继续与否的重大考验。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在下半年可能出现下滑的预期,并有可能二次探底,让地方政府心生欢喜,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从而减少相应的政策风险。
“政策有松动迹象,房价可能又要上涨,是时候出手买房啦。”曾经因为二手房交易冷清而陷入沉寂的中介近期又开始活跃起来。而中介口中所指的“松动迹象”,正是部分银行对于三套房贷款的重新“放行”。然而12日住建部和银监会集体表示,对于房地产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标准并未发生任何变化,给政策松动的猜想泼了一盆冷水。可是微调势在必然,调控必将持续。
中央调控房市代表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地方政府却以井底之蛙的眼光审视调控,不能怪地方政府的浅见,因为他们依赖土地财政。中央端了地方的饭,没得吃,地方只能狗急跳墙叫补涨。所以的这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摸着老虎屁股。两大阵营对峙中,分明是仇人相见红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