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转移争夺战是在争抢一捧毒药



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台式电脑生产线将很有可能全部搬迁至武汉,涉及到的品牌包括惠普、微软和联想。对此,富士康方面未予置评。业内人士对此看法不一,如果上述计划得以付诸实施,仅此一家企业一年就可贡献500多亿元产值,加上周边配套建设以及产业集合效应,对于武汉来说可谓“重大利好”;但也有观点认为,台式电脑的市场需求正在被笔记本电脑侵蚀,利润日益微薄。

在此之前,富士康将北迁郑州的消息被炒作沸沸扬扬,不少人认为,“13连跳”之后的富士康,值得郑州为之折腰吗?可是现在,对富士康垂青的不只郑州,还有和郑州同处中部,并且还是中部中心城市的武汉。于是,网友们沸腾了,这些地方政府到底是怎么啦,缘何会不惜代价去争夺一个名声并不被看好的制造企业。

答案毋庸质疑,因为富士康坐拥500多亿元的年产值,谁能一点都不眼馋?那么,500多亿元的年产值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统计显示,包括首钢、武钢在内的国内首屈一指钢铁企业的年产值也就这个数,也就是说,不管是富士康搬迁到武汉还是郑州,就相当于在当地再造一个武钢。此举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刺激效应以及对GDP的可能贡献用脚指头都能够想得出来。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各地为争夺富士康到底作出了什么承诺,拨地、减税还是其它优惠政策,而是富士康转移争夺战升级的导火线之所在。众所周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提供“绿色GDP”,许多地方也在着手建设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型社会”,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时髦的提法通常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和口头上,一旦遇到短期经济收益,诸如“绿色GDP”和“两型社会”等马上会在现时GDP面前败下阵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富士康转移争夺战升级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只要有利于城市GDP总量的提高,使城市尽快迈入所谓的一线城市的行列,哪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都在所不惜。

富士康转移争夺战昭示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唯GDP至上的发展观仍然根深蒂固。在事关地方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上,地方政府的眼光仍然紧紧盯在GDP身上,只要有利于GDP增长,哪怕可能付出的环境代价再大,占用的耕地再广,耗费自然资源再多,都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须不知,环境也好、资源土地也罢,都是极其有限的,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固然可以争夺来一两个富士康,让城市的GDP在若干年内增加几个点,但是,若干年之后呢,牺牲了的城市生态能够挽救回来,占用了的耕地能够重新肥沃?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富士康哪怕是再财大气粗,也只是一个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企业,如果不事先解决好包括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下狠功夫,通过自降身价固然能够给城市管理者制造不俗的政绩,但是若干年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政绩其实是一捧咽下去后却吐不出来的味道很甜的慢性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