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罗凡华,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全国发明创造课“明星”讲师,从湖北宜昌来到深圳,目光紧盯着北京。他那时的目标是“克隆出许许多多的罗凡华”。
4年后的罗凡华,从“明星”转型为“导演”,扎根中国教育学会,放眼全国。名片上写着中国教育学会中育特色课程中心副主任、发明创新教育课题组组长,罗凡华欣慰地感到“当年的梦想正在实现”。“再过4年,我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实现。”他眼睛里闪着光。
这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建立“发明创新教育体系”。而眼下,作为这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已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全国有1000多名学生、300多名辅导教师即将来北京参加系列活动和总决赛”,这让担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的罗凡华兴奋异常。
很不安分
“我是个敢想敢做的人,觉得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我就放手去做。”自信的罗凡华从不掩饰自己。1999年,一次机缘巧合,罗凡华走上宜昌一中发明创造课的讲台,与青少年发明创新教育从此结缘。
科技和教育碰撞出的火花让他激动不已。他满腔热情地动手编写了《点击发明》和《轻松发明》,成为名副其实的“轻松发明课”创始人。一年下来,在宜昌一中辅导的学生有了1095项发明方案,共获得122项专利。
2002年8月,“很不安分”的罗凡华离开了宜昌一中这片小天地,跑到深圳的华茂实验学校当起了发明创造课高级教师。短短4个月,华茂学校就拿出了1550项发明方案,申请了133项专利,创造出“一天一项专利”的神话。
一个带电脑的枕头,一只带音乐的笔,一条带摄像头的鱼竿……无限的可能性,让罗凡华惊叹于青少年的创造潜力,也让罗凡华为讲授发明创新课而痴迷得近乎疯狂。他寻求一切机会在全国各地奔走,给各种各样的人讲课,参与各种创新大赛并出谋划策。
成功转型
2003年4月,罗凡华正在办公室打电话,却突然失去知觉倒在地上,医生诊断结果是疲劳过度。高强度的工作,让罗凡华先后晕倒了6次。这加深了罗凡华推广发明创造课的紧迫感。
“如果突然有一天我死了,孩子们怎么办?”这个担忧让他萌生了培训发明创造课老师的梦想。“只有让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发明创造课才能走进每一所学校,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于是,2004年10月,罗凡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深圳学校的高薪与稳定,只身前往北京开拓事业。几经周折,他终于在中国教育学会扎下来,专门从事青少年发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在这个可能实现梦想的平台上,罗凡华如鱼得水,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最大的感触是角色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心态变化。”过去是明星讲师,是场上的运动员,是学生眼中的英雄;现在成了组织者,是教练员,是幕后的导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罗凡华也变得更加沉着内敛。
宏伟蓝图
如今,罗凡华眼前最大的事情是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比赛目前已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并将于7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届时,世人将看到中国最优秀的青少年发明成果,全球首个青少年保护知识产权北京宣言也将正式发布”,作为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罗凡华神秘一笑:“我们要把这个活动打造成青少年领域的品牌活动,发挥长久的影响力。”
事实上,此次活动是罗凡华倡导的“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其宏伟蓝图的重要步骤。在罗凡华看来,尽管这是一种较为初级的模式,但它能够快速推动一批地方教育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参与,扩大影响力,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活动的目的是为创新人才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比活动更高级的是课题,将‘轻松发明’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通过课题的形式带动全国的学校参与,带领全国的老师共同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比课题更深入的是课程,将发明创新教育植入学校常规课程,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使其成为教学组成部分。”这3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发明创新教育体系”。
当然,罗凡华知道,层次越高,响应的人就会越少。但他也知道,每个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步登天。做事情,需要一份“不安分”的执着。事实上,现在的罗凡华的确比任何时候都更执着,也更勤奋。他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才离开办公室,一年40多个周末都在各地讲课。
幸运的是,罗凡华较早地体会到发明创新教育与知识产权的密不可分,并得到同样重视青少年创新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这让罗凡华找到了实现抱负的具体途径。“我们共同期待着青少年创新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期待社会创新能力发生质变的时期早日到来。”
罗凡华:从“明星”到“导演”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