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罐水营销论—中国高房价会跌B


半罐水营销叶兴盛凭什么认为中国的高房价会跌呢?
  
       先看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发展历史趁势:改革开放30多年(1978年开始),但房地产却是在1992年邓主席南巡讲话后开始红火起来的,其中以1995-2007最红;目前的中国富豪榜中,与房地产无瓜葛的富豪廖廖无几。。。。
       简单的理解是:改革开放20年,有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了,然后开始炒地、炒房,越炒越红火、牛势冲天。。。。。

      一、做营销的同志都喜欢先了解市场、了解客户,哪么我们先来看看目前高房价的主要客户:
             A、1940-1980年的人约是房地产目前客户的一半,他们主要出于两种原因购房:
                   A1、由于以前经济、科技、政治都不发达,普通民众基本没有住过超5层的楼房,一般为瓦房,好点的是平房,再好点是2层或3层的楼房,很多还是砖木结构,更谈不上自来水、煤气等现代设施了;经过几十年的革命积蓄,这些前辈老了,也到了该享受晚年的时间了,在中国“买涨不买跌”风趣影响下,他们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房地产客户,第一批人总是能捡到便宜的(备注:这就叫先机,什么事都是先比晚好,早比后好);这是自住、自享受的购房目地之一;

                  A2、这些前辈的儿子、孙子已到20-30的而立之年,该成家立业了;以前的老结婚三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已经不流行了,现在开始流行新三样(房、车、业)、三钻(钻石项链、钻戒、钻石耳坠)或三金了;为了儿孙能够娶到媳妇、成家立业,所于“老前辈”们只得舍血本高价购房;

                  A3、其次还有传统思想的老前辈们,看到儿孙不成气候,害怕现金在手里被儿孙们拿去败光了,就大量购房置不动产,期望所购房产不停的增值涨价,准备作为遗产留给后人;

      这部份客户特点:基本无回头率的客户,房产业属于高额投资产品,一次投资可能耗掉部份人一生或半生的积蓄,所于私人投资房地产业多次的很少;这部份老前辈已经到了“古来稀”的年代,拥有的积蓄一次投资已经所剩无几,很少可能再投资购房的;这部份客户在现在、将来的一段时间没有了。。。。。

              B、1980-2000年的人约是房地产目前客户的三分之一,他们主要出于两种原因购房:
                 B1、大部份都是自住、结婚、跟风进城购房;
                 B2、少部份年轻成功人士出于投资、炒房的目地购房,也出于应对人民币增值而购房;

     这部份客户特点:

      1、依靠老前辈支持购房的压力较小,基本还无忧虑,在市场前景较好或风涨之声渐盛时,还可能会再次投资购房;

      2、出于结婚、自住按揭购房的业主,这部份客户这一生估计很难再有机会投资购房了;

      3、进城务工的打工仔,为了圆城市之梦——按揭购房,这部份客户这一生估计也很难再有机会投资购房了;

     (原因:下面为略作分析)

             C、其它多数购房者多属投资谋利型:
               C1、温州炒房团、广州炒房团、上海炒房团等等这些是代表之一,他们将房产看作股票进行“低买高卖”,部份时期还建“仓”来个“捂盘惜售”的惜惜作态;
              客户的特点是:逐利而为、喜欢热钱、快钱,多是买涨不买跌,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时,他们是拉跨房价的力量之一;


               C2、盼增值的“长期投资”性购房,投资者利用手里的余钱按揭购房(部份经济宽松的一次付清,因为一次付清会实惠很多);然后将所购房产简单装修出租;按揭购房的投资者采用租金来供房,让别人来为自己挣房产;部份一次付清房款的客户就相当于每月回收投资;
              这部份客户的特点是:经济宽松、收入丰厚,没有供房的风险,但数量相对较少,完全适应二八定律;

               纵观中国房地产目前的客户,你会发现:
              A类客户越来越少,本来B类客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成A类客户,但现在B类客户已经上了房地产高速列车,可能很难再有精力、积蓄再去消费房地产了;
              所于B类客户现在也越来越少;
              C类客户中的炒作者属逐利行为,在客户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时,他们不会去冒险炒作、作秀;

              另一部份长期投资的C类客户虽然宽松,但数量太少,不足于支撑起房地产高价的外衣;
 

          过去10几年中国房地产的高速、高价发展原因:

         A、建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稀缺时代,可以说耗尽了前辈们多半生积蓄;
         B、建立在国家城市化发展、买涨不买跌的跟风潮流之上,同时也建立在银行的按揭超前消费基础之上,消耗了1980-2000年代人的大部份资源;

         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资源支持了中国目前房地产业的高速、高价发展;

        看到这里,部份人一定会说,还有2000后的人呢?难道他们不需要购房吗?(下面我会尽量分析为什么,请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