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画外音”更值得国民儆省


     

吴冠中的“画外音”更值得国民儆省   刘效仁

“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总要有人把真话说出来”。

享年91岁的画坛巨擘吴冠中与世长辞,留下了用彩色水墨点染的中国情怀,也留下了对艺术之美贯穿一生的苦苦追求。年近九旬时老人曾说过,还剩两件事要做,一件就是“要讲真话”。另一件是安置毕生画作。2009年,160件吴冠中给国内外美术馆的捐赠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老人的书画艺术造诣自有行家评说,笔者以为,吴冠中的“画外音”更值得国人儆省。(2010-06-27中青报、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

以金钱来评介吴冠中的画作显然有些俗不可耐。可悖谬的时代却凡事以金钱来衡量。比如《交河故城》曾拍卖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其各类作品折卖总成交额17.8亿元,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次于齐白石。对此,吴冠中却看得淡然,不仅淡泊名利且淡泊生活。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办画展天下大雨,为打车足足等了两小时。在京城的两居室,其书房不足5平方米。

就是这间袖珍书房,还诞生了吴冠中的集纳了一百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的文集。如此“陋室铭“,在一些当代艺术家发家之后最爱干的事就是买别墅购豪车,大肆享受生活的时尚中,显然是个另类。但在他看来,艺术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产生。所以不把作品看作私产,坚称,“作品是给国家和人民的” 除了给子女选几幅画留作纪念,其他的画作几乎捐赠出去了。其子吴可雨表示,父亲“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我知道,南京有个书法家其字就成卖疯了,以至于被家人所封锁垄断。连家乡的人求个墨宝,也需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才成。更有一些艺术家去世后,其子女为争遗产反目成仇。

就在老人去世当天,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在近期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所谓“独立风骨”,不正是老人品格的像征吗?把艺术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尽管画价日益走高,随便哪一幅都能卖出几百万元。甚至冒名顶替的赝品油画《池塘》,也动辄以百万元成交,老人仍不改画到老,“毁”到老的习惯。仅1991年,就一次烧毁200多张作品。如此“惜命“,华厦之大,能有几人?

老人不做“寓公”,而是心忧天下,对中国美术、美协等直言批评。“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美协、作协、音协、文联、画院这些机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应该取消。”因为在吴老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尤其不能为金钱所玷污,为名利所诱拐。正因此,社会就不能包养诗人、画家,财政亦不该将他们像金丝鸟一样的笼养,而当放归自然,自由飞翔,经历风霜雪雨的磨难。

这恰恰击中了一些人的软骨头。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表面看文化繁荣,其实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画家都为稻梁谋,成了画匠。老人无异于那样撕破皇帝新衣的孩子。其言谆谆,可悲的是听之邈邈,当时不以为意,老人去后,恐怕再没人忆及了,因为我们都太健忘了。

老人自然知道,人微言轻,仍然要“把想说的话说完”,不仅是“年纪大了,没什么顾忌了”,更因为一生淡泊,从来不欠别人的,不求人,不求官,更不媚权,“像一个战士”。让我感到悲切的正是,我们不仅从此失去了一代宗师,更少了一个勇于直言的“战士”。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6/27/content_3296401.ht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6/27/c_12267711.htm

http://news.sohu.com/20100627/n273102383.shtml

通联:刘效仁,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2353000557809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