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环我为什么投李开复


 一个众多VC觊觎的机会,美国中经合集团拿下没留任何悬念和余地。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引爆财经界,随即他创立的创新工场闪亮登场。

  9月8日,李开复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创新工场的牵头投资人——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还在回味,说这事“very exciting”。

  在VC界,刘宇环可称元老级的人物。从1992年将风险投资引入中国,协助过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投资,亲历过国内VC业的从无到有。《洛杉矶时报》曾撰文称他是“中国的JohnDoer”(美国著名投资基金KPCB合伙人约翰·杜尔),而去年3月,JohnDoer来中国时却“气得要死”,他那么有名,中国却没人知道。

  这次投资李开复,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刘宇环人生哲学和投资哲学的合二为一。

  “我们不叫孵化器”

  “他分享他的经验,我分享我的经验,我们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组合在一起,最后把这一个事情搞定了,这就是缘分。”

  9月7日,创新工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在即。在休息室,李开复把自己埋在一堆自传中,奋笔签名,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刘宇环西装笔挺,憨憨地笑,面对各色媒体的轮番“问候”,他只是谦和地退避,然后手指着李开复说:“今天的主角是他。”

  私下里,李开复和刘宇环其实很熟稔,他们有将近十几年的交情。过去,刘从美国旧金山总部来北京,不开伙,每个周末,李开复都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也很喜欢带礼物送给李的孩子们。

  在刘宇环看来,李开复在谷歌工作不容易。“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有很大不同,开拓市场就需要与总部方面顺畅沟通,这里面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他现在离开也算是功成身退。”

  照刘宇环的话说,这回投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机缘巧合。刚开始,据说李开复只考虑的是类似郭台铭这样的“大腕”,他们拿出500万、5000万美元,甚至更多的资金做投资,应该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人才”刘说,但有一天,“开复回家和太太偶然提起这个事,他太太说,找刘大哥谈一谈,他应该比较合适。”

  8月8日,李开复来到旧金山和刘宇环及中经合团队商量谋划了一周的时间,“他分享他的经验,我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组合在一起,最后把这一个事情搞定了,这就是缘分。”

  老实说,刘宇环可能也分不清这回的投资,到底是看重了李开复这个人多一点,还是具体这个事多一点,他干脆直接说,两种成分都有。李的能力毋庸置疑,无论在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还是在Google,在IT界的三个领域实现了职业经理人价值最大化。而刘宇环在投资领域,尤其在IT投资界,也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不论当年的新加坡创新科技,还是后来的美国第一商务,都是刘靠经验和市场把握所做的创新型投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工场不是一家新风投或新孵化器的出世,而是一个创新。相比传统意义的VC,创新工场更加“亲力亲为”,将从招聘工程师、创业者开始,打造多个精英团队,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开发出最具潜力的项目,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立独立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这是一个全新的风投模式。

  惊叹和赞誉之外,也有质疑的声音。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创业工场实际脱胎于天使投资,而在中国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其实我们不叫孵化器,孵化器是误导。”刘宇环说这一新模式是经过论证的。在美国,李开复和他将模式确定下来后,便找来多位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论证,因为业界都想做云端,结果都没做起来,而看到李开复的想法后,都很支持。

  “将来从创新工场里会走出一些新的品牌,风险是很小的,要不然也不会短时间内融资那么快,现在金融海啸,谁那么容易给你钱啊。”不过这一次,和刘宇环投李开复的还有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和陈士骏。“这是一个梦幻之队。”刘大声说。

  在刘宇环的北京办公室,挂着一条匾额,上面有六个大字:过程、缘分、分享。刘说,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我和开复这次就是缘分,其实是分享自己的经验。”

  国内风投成熟还得15年

  中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扩充期,还要再走15年才会更加成熟。

  在过去18个月里,刘宇环只投资了一家公司,幸运地躲过了金融海啸。

  两年多前参加达沃斯会议时,刘宇环眼见“末日大师”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在台上演讲愤慨激扬,说大灾难就要来了,还和其他经济学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时被笑话成“疯子”。而鲁比尼下台后,刘宇环就上前求教,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

  从事风投20多年,刘宇环始终没有改变过投资公司早期的策略。在当下国内投资界,有一种现象很耐人寻味,原本一些号称早期投资的机构,在拿到大把的资金后,在眼花缭乱的机会面前,最后演变成了既是VC又是PE的综合体。

  其实,一直不断有PE机构找到刘宇环,但他不为所动。因为,“PE的架构和投资哲学、团队与VC相比是另一个套路,如果要变动将涉及到很复杂的程序。还有一个顾虑是,中国PE不像美国,拥有一定的规则和章法,而且国内政府形态还是比较拘谨,这样操作起来会有难度。”

  也因此,刘宇环常被别人称为“极端保守”。这既让刘尝到了甜头,有时也让机会和他失之交臂。当初,新浪找到他想融资,但那时刘对B2C没有太多关注,而对B2B有兴趣,“结果押宝压在了后者,其实应该两边都压,当时还是太保守。”至今想起这段往事,刘宇环还心存遗憾。

  投资20多年,经受了无数次经济上的起起伏伏,多次的循环之后,刘对公司估值的把握似乎已经产生了直觉。在互联网还没有泡沫化的时候,一个很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就被他在最高峰的时候卖了。

  在投资李开复后,刘宇环准备再次出手。在他的基金总盘中,80%左右的份额被安排在中国地区,“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比欧美都要好。”目前,他正在接触的两三个项目,分别属于医疗和新材料行业。

  常年穿梭于中美两国,刘宇环不断将投资的先进理念输入国内。在他看来,中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扩充期,还要再走15年才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