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今年北京市机动车暴增了34.5万辆,超过了石家庄全市的机动车总量。
34.5万,的确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面对日益严峻的车流压力,“限”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是聪明的,从区域道路“限行”到“单双号”限行,总之一切创造性的措施在一片“争议声”中坚强的执行者。
而且,有样学样,京城的一举一动象禽流感一样的扩散得挺快,这不亚运会还没开始,广州也开始了“单双号”限行。
限行措施已经实施许久,但现在看来并没打击到京城人的购车热情。限行失效,“专家们”却并不气馁,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严格发放车贷、限制家庭拥有第二辆车、提高燃油税、再次大幅提升停车费等”。除了限购,我们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专家们”能够虚心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相信他们肯定知道“引导”的方法,只不过“专家们”不想学习罢了。
“低碳生活”理念已经提了很长时间,本来一个很好的理念,和“和谐”一样,但却被人使用泛滥了,也就麻木了。在香港,不管是什么政府部门,从廉正公署到戒毒署、水务处,除了严格执行外,更是每天投入数亿的“广告费”进行宣传。而在北京,作为首都政府,除了“公益时段”外,又几曾见过宣传“低碳出行”的广告?
北京道路之堵到是事实,但治堵不是简单的蛮力活,单单凭借多收钱就可以控制想法总是有隐患的。治堵是项技术活,除了限购外,更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在北京如果要赶飞机,大部分人都选择坐机场轻轨而非驾车,尤其上下班高峰时间堵车高峰期。如果北京公共交通网络方便程度超过自驾车,老百姓该会如何选择?事实证明,只要公共交通比私家车更便捷,更舒服,更快,配合一定的行政调解手段,治堵并非是难解之题。
当然,除了宣传和完善网络之外,只要“专家们”愿意朝“引导”方向思考,凭借国人聪明能力,一定可以想出更多的法子,而不是野蛮的限制。
“导流”与“限制”,笔者一直以为要治堵,一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