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养老金“空账”的成因和风险


    我国社会保障养老金“空账”问题由来已久,最近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的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为1.3万亿元以上。2004年时“空账”为7400亿元,年平均增速 1000亿元以上。此消息经各大媒体公布以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中国养老金“空账”运转一事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焦虑。

    一、我国养老金“空账”的历史成因

建国以后,我国学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推行福利化的养老制度,国家包企业,企业包工人,工人退休金由企业的即时利润中支付,根本没有社会保障养老金的积累。

改革开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1997年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其额度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关键是1997年前退休的职工养老金发放出现了困难,这些老职工在计划经济年代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企业当时以利润形式上交给国家财政,而财政没有把这部分钱做专项积累以备工人退休后开资,而是全部用于政府开支和上项目搞建设了。这些老职工退休金问题成了巨大“空账”,也是财政为老职工养老金支付留下了巨大的支出缺口,规模大约2万亿元以上。

这种半路出台的社会保障养老金制度,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历史欠账。导致目前对1997年前退休职工(全国约1500万人)的养老金支付,只好由后来的缴费者先承担了,于是就有一个“历史债”在里边。目前的社会统筹养老金还不上老一代职工的“历史债”。只好“寅吃卯粮”,亏空一代人的养老金而透支运营了。透支的重点是挪用现在岗职工缴纳了个人账户中资金,为老职工支付养老金,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职工个人账户上,只有数字没有现金的“空账”现象。其数字巨大令人惊讶和焦虑!

二、养老金“空账”的走势和风险

著名学者唐均认为,我国养老金“空账”规模1.3万亿元的估计过于保守,实际上在2.5万亿元至3万亿元左右。早在2004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郑斯林曾给出过2.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六年过去了目前至少已达到3万亿元的规模。按每年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到2033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潮中,“空账”会滚增到14万亿元的规模,这是巨大的财政风险,也会危及社会的稳定。现在应该早解决早主动。管理层不可短期行为而越拖越被动!

三、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历史欠债迟早是要还的。偿还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我国的国有资本上市总额有20万亿元,每年从国有股分红中拿出一部分,补充养老金中的空账。老国有资产是由老工人阶级剩余劳动力积累起来的,从中拿出一部分分红还给老工人阶级发养老金,与情与理都是天经地义的。

二是把一部份国有股转持为社保资金。拿出一部分减持的国有股出售后直接转为社保资金,加快积累,逐步补上历史陈欠。前年只搞了试点,至今没有大的举动。建议大面积推广,这是一条捷径!

三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抓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社保资金的投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每年财政支出的30%投向了社保资金,而我国目前不到6%。为此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要克服短期行为,加大社保投入,每年拿出3000亿元补充养老金支出缺口,十年即可补完。防止越拖“窟窿”越大,力戒酿成后患。呼吁管理层少上点“政绩工程”,多补点“社保空账”,造福子孙后代!

四是政府要减少开支,精兵简政,缩减吃饭财政的规模,腾出更多资金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向社保资金倾斜。按现在的财政收入的规模,去年6.3万亿元,现在能达到8万亿元。政府节衣缩食偿还养老金“空账”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民众企盼尽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