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第三届龙腾中华节 第三次人类文明起源寻龙根物证研讨会论文 (一)
2012年6月20日于北京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96209.aspx
中华龍文化探源与实证
“龍”文化、“龍”文字与“龍”艺术
翟智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个崇拜龙的大国。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古往今来,中国的儒、道、佛、理、神等各有不同的信奉者,兴衰各有千秋。但任何朝代没有反对龙的。今天,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
河南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辽宁阜新查海石塑龙、河南濮阳蚌壳龙、湖北黄石卵石龙和洛阳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以及中华大地难以计数、各种各样的龙形象与龙节日,充分说明龙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是龙信仰、龙宗教的历史传承,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具体表现。
洛阳天然石龙是华夏神州目前所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年代最久远的中华龙。
1994年10月,“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召开,天然石龙的照片使与会专家学者感到振奋。11月20日, 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高级记者王兆麟关于洛阳天然石龙的报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龙。新华社郑州2月12日晚报专电,由自然沉积岩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龙,不久前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村被发现。
这个石龙位于大莘店村龙头沟的沟壁上,是洛阳古都学会、易经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实地考察时,清除杂草尘土后,并作多角度观察时发现的。石龙对面南沟沿上有望龙台,台上石碑刻有‘龙头沟内龙泉佳,九里土沟有石龙’的诗句。
经测量,石龙露出部分长约90.9米,高9.5米,石质龙身通体连贯,龙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龙牙,龙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龙须状。龙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龙角,石质龙身线条全由自然地壳变化形成。龙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龙翅,龙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新华社地方广播稿》1996年2月12日)。”
同一时间,全国的晚报和港、澳、台的媒体迅速转发新华社的报道,台湾的短波电台在丙子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次播发“大陆洛阳附近发现巨型天然石龙”的报道,石龙的喜讯传遍了海内外。
1997年,香港回归是龙的传人的大喜事,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巨型天然石龙摄影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石龙的雄姿使参观者眼界大开。参观展出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对天然石龙的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他们为中华祖国龙的国度有如此体形巨大、象形逼真、年代久远的巨型天然石龙而自豪,纷纷赞誉这是“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天然第一龙”。
天然石龙所含蕴的龙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为中华龙文化研究和探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
在《左传》中,记载伏羲时代就有“龙师、龙名” 。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把龙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见龙在田”、“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等。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从古至今引得无数文人学士为之赋诗作画,创作了无数文学艺术珍品,仅“龙”字的艺术性写法,就有百种之多。
过去说龙是由多种动物拼凑而成的艺术造形,是虚幻的、想象的。但龙的观念究竟起源于何时?龙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象是怎么来的?从古到今成了难解的谜团。
源远流长的龍文化
蓝天上的白云恰好像似腾飞的巨龙:
现代考古材料披露了许多关于龍的新发现:
1、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村庄口有用拳头大的褐红色石头摆成约18米长龙形,距今已有七千四百多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有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龙长1.78米,高0.67米,距今有6460年,被称为“华夏第一龙”
下图,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龙,距今五千五百多年(已作为华夏银行的标志):
下图,湖北黄梅焦敦出土5000年前用鹅卵石摆成的回首龙;
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出土青铜绿松石龙饰:
炎帝神农与天然石龙龍凤文化
河南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有远古更新世时代形成、长达九十余米的巨型天然石龙,据评估距今约有三百万年,被誉为“天然第一龍”。 巨型天然石龙,揭开了中华龙神秘的面纱。这个由天然岩石组成的石龙,长九十余米,高近十米。所有关于龙的特征应有尽有。史料中关于神龙的记载,在这里均能得到印证。北京大学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赞叹伊川天然石龙:“石龙腾飞中华志,古今敬仰民族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天然石龙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想象的通天神物,有巨大的形体,巨口、有牙、有眼,头上有角,曲折蜿蜒之身,背上有飞翼,身下有足,能不断的变化和变幻(因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天然石龙身上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龙在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于是先民就以石龙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龙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符其实的“神龙首”。
2000年为世纪龙年,天然石龙摄影作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华龙脉书艺大展”时,受到海内外各界友人的好评。先后载入大型图文套书《中华龙·源流文化》、《图说中国图腾》、《三皇五帝时代》。参加文化部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佳作奖,并载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
辛已年春节世纪之交,天然石龙的丰姿首次亮象于中央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节目中。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中华龙》出版座谈会上,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许嘉璐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华龙·源流文化》一书的彩版第一页,即是天然石龙不同季节的实景照片。
2000年6月9日《文化艺术报》(陕西省文化艺术厅主办)发表记者司爱武、张武昌写的《聚焦华夏第一天然石龙》长篇报道,使人们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有了更多的了解。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实景图:春
春分时节祭神龙盛况。只见天然神龙似对人们祭祀感到兴奋,眯着眼睛,咧着嘴似在微笑。龙身上、身下的人们显得是那么渺小,更衬托出石龙的巨大,但见旌旗招展、鼓乐震天、万众欢呼、祥云现瑞、紫气升腾、龙腾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吻上方的烟雾,是人们祭祀龙时产生的香火烟气聚集而成,恰巧像似巨龙吐出的祥云瑞气,不管是天意还是巧合,吉祥的画面是生活中的实景,通过照片使之定格为永恒的“龙腾盛世图”。
天然石龙夏天时节照片,
潜龙。秋天时树木繁茂,石龙被草木所覆盖,但隐约可见龙的雄姿,正是龙“或跃在渊”的潜龙实景。
冬天大雪过后,天气放晴,石龙身上的雪先溶化,周围白雪尤如天上的白云,石龙好象在云中腾飞,为“飞龙在天”之象:
瑞雪飞龙,飞龙在天。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摄影在国家美术馆展出 获奖证书
古代画龙大师把龙的整体结构特征归纳为“九似”。将九似理论与天然石龙相对照,对比如下:
1、头似马、头似牛、头似驼。石龙之头既象马又象牛,还像驼。
2、嘴似马或嘴似驴。石龙正似张口嘶鸣之马龙。
3、眼似虾、眼似兔、眼似鬼。石龙之眼为突出之巨石,似虾。整个眼睛轮廓又极似兔眼或凤眼,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梭子形眼鲵龙与石龙的眼最像似。
4、角似鹿。石龙首上的斜伸石层,似鹿角。
5、耳似牛。石龙有石耳。
6、颈似蛇或腹似蛇。石龙自脖至身,石层自然蜿蜒,似蛇形之身。
7、鳞似鱼。石龙系碳酸钙结核(又称料礓石)构成,密集突起的石层在阴影衬托下,似一片片鳞甲披满全身。
8、掌似虎。石龙腹下,前后各有几块巨石,似虎之足。
9、爪似鹰。石龙背上有翼状石层,为飞龙。古称有翼曰应龙,即鹰龙,故爪似鹰。石龙之爪实际是龙足巨石的阴影,与阳光有关,时隐时现,极为有趣。
龙的九似论最早由后汉的王符提出,但石龙是大自然早已存在的天然龙形象。后人所总结的龙的结构,没有超出天然石龙的实体范围,这一现象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至于“龙生九子”的说法,出现在明代。是人们把龙的吉庆祥瑞形象。与装饰艺术题材相结合的产物。
天然石龙与附近的文化古迹
在天然石龙附近,还有许多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相衬托,显示出石龙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秦汉时期均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仅新石器文化聚落遗址就有四十余处。
石龙面前出土有万年前古人摆放的打制石锤、石器:
石龙附近发现有石器、红陶三足钵,石质磨盘磨棒、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
刻划符号的骨片:
锯齿石镰:
锯齿石镰的使用,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
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
伊川大莘出土有裴李岗文化的文物有辛字形石铲(图)
下图:洛阳伊川大辛出土的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三个足尖,是极标准的等腰三角形:
著名的“伊川缸”上,分别画有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图案,太阳缸的图意思是太阳运行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缸的图意思是,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
将这些位置用几何线条相连,画出的是四时八节和八卦的方位,这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历法图案,是石龙地区中华先民创造中华文明的物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安金槐先生曾说:“这些真是重要发现,件件都是国宝啊.”这些七、八千年前的文物,是中华文明之光肇造开创与中原沃土的实物见证,改写了中国神农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历史,也使中华龙凤文化揭开新的篇章。
北京大学考古与环境学系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赵春青等到洛阳伊川考察,特意到龙头沟对天然石龙作考察;
夏先生认为覆盖在石龙上边的红褐色土壤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约三百万年,而石龙形成的年代当更为久远,是地下水中碳酸盐离子自然聚集,并经地壳褶皱、陷落、抬升、风化等复杂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在石龙尾部不远曾出土有一段大型动物腿骨化石,与中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恐龙腿骨相近似,印证夏教授的推断是有科学根据的。(一)
Email: [email protected] 138499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