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山西省新绛县在全县开展了“百局包百村,千名干部进农户”活动,8000名干部选择100个村进行分类帮扶。单位包点,一把手负责、专人驻村、一包三年,换人不换点,而且一律帮贫不帮富。新绛县委书记邓雁平说:“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力争为每个村建设一个村级好班子,找到一条致富好路子,使领导干部牢固确立服务于民的意识。”(据2010年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据报道,为保证这一活动不走过场,真正授惠于民,新绛县将帮扶效果与单位经费和人员补贴相挂钩,并为每个单位建立帮扶档案,明确具体目标,每月不定期抽查,年底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县里拿出这个让驻村干部人下心随的硬措施,这本身就足以说明,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蹲得住、沉到底、帮到位、出实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机关干部下不去、蹲不住、帮不实,固然与干部的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相关,但客观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不可低估。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个是“官员亚文化圈”的熏染。一些官员为了贪图金钱、享受而与其管辖之下的“大款”、“财神”们打得火热,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灯红酒绿,推杯换盏,甚至狼狈为奸。另一个是“走读干部”的影响。《江南时报》记者对江苏省的连云港、南通、苏州和无锡四市进行的随机走访结果显示,80%以上的乡镇“一把手”的“窝”安在了县城,包括那些土生土长的干部也以住县城为荣。
官员热衷于“傍大款”、“拜财神”,千方百计与“大款”老板套近乎,每天沉醉于迎来送往之中,心里不仅难以装进农民兄弟的冷暖疾苦,还会淡薄于群众,疏远于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作威作福,蚕食群众利益,养成“官老爷”作风。大多数乡镇干部“走读”,“上班来得晚,下班溜得早”。“一周上班三两天,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会脱离群众,疏于了解群众,而且也没有心思抓工作落实,会荒于政务,极易诱发短期行为,给新农村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新绛县开展了“使领导干部真正认知农村,了解农民,牢固确立服务于民的意识”的“百局包百村,千名干部进农户”活动。从中,也让人们嗅到了一个积极信号:“要做好农村工作不真正沉下去是不行的”,干部应以“结穷亲”为荣!
干部多“结穷亲”,农民才能尽快走上致富路。7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上说,根据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9年的3597万,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3.6%。但是,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目前3597万名贫困人口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人群,而是在1亿多需要扶持的人口中波动出现,许多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民经济状况非常脆弱,气候、市场、家庭任何一个方面的变故,都能使他们返回贫困。农村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希望有更多的干部深入村屯“结穷亲”,另一方面要求干部要付出长期进行结亲帮穷的艰苦努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各级干部都背负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义务,“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6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会议演讲时说的话,至今仍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服务农民,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前提是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而这一切又以干部沉下去与农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结穷亲”为基础。只有干部们者自觉地把农民当成自己的同胞兄弟,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在服务中尊重农民的利益、价值和尊严,成为他们的贴心人。也只有这样,以“傍大款”为耻,以“结穷亲”为荣的理念才会从每个干部的心灵深处生长起来,成为社会的共识、规范。
但愿新绛县在全县开展的“百局包百村,千名干部进农户”活动,不只是产生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