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理解美国的改革


  
                                                  发现与理解美国的改革
  
                                                                      ———读《美国史探研(续编)》
 

  于美国,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这种既羡慕又厌恶的强烈情绪,是对其它任何国家从未有过的。国际金融危机后,连国外很多人都开始谈G2了,国内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更是热得不得了。在《美国史探研(续编)》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这样评论:在市场经济、媒体膨胀、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美国问题讨论也大众化了,我们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是用历史的真实和责任来准确地普及历史知识,而不是迎合个别媒体的某些需求来重塑历史真相,从而对读者带来误导。在这样一个学术泡沫泛滥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史探研(续编)》一书正是为我们理解美国的发展改革提供了这样一种专业的权威资料。

  

  《美国史探研(续编)》有一个副标题———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齐文颖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研美国早期史。其祖父齐国樑先生曾任位于天津的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邓颖超的母校)的校长,是著名的教授;父亲齐思和193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研室主任,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齐家从事美国史研究已历三代,其弟子成就卓著者也有很多。这部93万字的《美国史探研(续编)》反映的正是这些“齐门弟子”及他们的友人在美国史研究方面的成果。该书内容极其丰富,笔者选读了一些感兴趣的文章,主要是反映美国改革的部分。

  

  无论是让世界称羡的财富与文明,还是让世界厌恶的霸权与伪善,我们都不能否认美国迄今为止一直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国家。黄安年指出,美国在短短的四百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力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美国。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改革开放执西方世界的牛耳。这个评价似乎有用中国话语系统解释美国经验的嫌疑,但其实是很到位的。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其实用这个中国特色衡量其它国家,其他国家同样有着它们的改革开放。《美国史探研(续编)》集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美国社会史及中美关系史等研究于一册,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理解美国的发展改革经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资料。如在早期史研究中,英国路纬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合伙人满运龙教授讨论了早期英属美洲殖民地议会的发展(与中国不同,美国是先有作为殖民地的State,后有的国家)。他指出,议会刚出现时,议会代表与总督、参事会成员等行政官吏一同开会,实行一院制。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殖民地上,两院制度纷纷确立,居民代表与参事会正式分开,在不同屋内开会,各有权提出议案。满运龙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域的扩展和社会的分化,一院制很快对参事会成员和代表双方来说都感到不方便、不满意。一方面,在一些采用公司平等原则的地方(如马萨诸塞),因与会成员不论产生方式,均有一票表决权。代表人数随地方增设而增加,但参事会人数却固定,参事会成员常在数目上吃亏,因此鼓吹分配,使少数人的参事会也有平等的牵制力量。另一方面,多数地方代表不愿总督和参事会一块开会,因他们在地位上低于行政官吏,许多反对意见碍于情面,当面不能畅快表达,不如分开议事,独立表决。因此,虽然美英都有两院,满运龙认为美国两院制过程与英国传统基本无关,是殖民地新社会条件下自行发展的结果。书中其它的史实也告诉我们,美国的成功,虽然有来自英国传统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英属美洲殖民地以及后来的美国有着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而这种用中国话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恰恰是美国活力的根源所在。

  

  《美国史探研(续编)》提供的很多材料都体现美国的改革特色。黄安年教授指出,近代以来,推动美国进步的当推两次革命和三次改革。第一次改革关系美国能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问题;第二次改革(19世纪上半叶),关系到一个一国两制的美国的走向,是带有前资本主义色彩的还是工业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化道路;第三次改革(19世纪末),涉及自由资本主义能否平稳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认为,美国政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和政治关系,加强经济管理和调节、推动经济发展,包括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关系,制定刺激经济发展的关税、国内税收、货币、银行及鼓励科技发明等政策,都是引人注目的。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学者也在讨论中国的“二次改革”问题,研究美国的改革史对于搞好中国的“二次改革”更有特别的意义。至少从美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矛盾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可能历经数百年仍不完善(如美国仍在进行医改)。那种认为中国改革已经完成,现在需要做的只是修修补补的观点,那种认为改革应该有一个短期内结束时间表的观点看来都是偏颇和不成熟的。

  

  《美国史探研(续编)》还提供了影响美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多个案例研究,如1735年纽约曾格案对新闻自由的影响,1857年德雷斯·斯科特案对美国奴隶争取自由的影响,19世纪的美国妇女禁酒运动等,在制度设计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在曾格案中,我们看到在当时的英属美洲殖民地,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干预司法现象,如曾出现总督更换不合他心意的大法官现象。但最终能使案件得到公正判决的,不仅取决一个有良知的、能力的律师,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独立和裁判能力的陪审团。这也让我想到今天的中国,行政干预司法、法院人员枉法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民众对于司法的不信任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借鉴陪审团制来有所改进呢?

  

  《美国史探研(续编)》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理解G2这样的概念也非常有意义。如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形象在中国从“友邦”变成“死敌”过程的研究,告诉我们美国的中国政策完全是基于美国利益的选择。那种对于美国一厢情愿的希望,以及美国形象从“友邦”到“死敌”的演变史现在不也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重演吗?在今天,我们可以学习美国,可以“平等”、“互惠”地与之发展关系,“友好”交流,但关键要立足于中国之利益,而不能将任何国外势力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依靠。

  

  研究美国文化发展、制度建设的精髓,树立一种立足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立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面临发展方式转变期所迫切需要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史探研(续编)》实在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多读的好书。(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10/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