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也开始不断加剧,为了吸引客户、招徕资金,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首先,随着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客户的不断普及,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品种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业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债期货交易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市场的发展超越国界和时区的限制,全球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营运,这便利了国债期货的国际化交易,为国债期货交易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不同币种的国债期货交易的推出和本国的国债期货可以在另一国进行交易;最后,利率市场不断自由化成了国债期货交易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其中,利率市场的自由化,可以说是最强大的推动力。
在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美国的利率管制是非常严格的,其中最著名的法案是Q条例。根据Q条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等金融储蓄机构设置了利率上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业为吸收存款而进行恶性利率竞争。然而,到了70年代,美国持续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使许多不受Q条例限制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的收益率等居高不下,大大超过了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受利益的驱使,大量资金不断涌进货币市场,使银行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金融业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了传统的利率管制体制的解体。于是,顺应发展的要求,198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法》(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1980—DIDMCA)。决定自
随着各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先后完成,金融产品的价格也开始由市场决定,工商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便开始面临更多利率的利率风险,寻求保值避险的金融工具便成了当务之急。由于国债天生所具有的极高的信用、足够的供给、众多的期限结构等优势,使国债成了一种很强大的利率风险保值工具,成为它们的首要选择。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一是美国长期国债交易量的急剧下降;二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于2001年推出了小额美国长期国债( Mini U.S. Treasury Bond )期货交易和小额10年期中期国债(Mini Ten Treasury Notes )期货交易。
面对第一种现象,有人提出疑问:由于长期国债期货交易一直在美国国债期货交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长期国债期货交易量的下降是否意味着美国国债期货交易整体的重要性在削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近些年来长期国债期货交易减少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正致力于政府债务结构的调整,其中重要举措就是大量回购30年期的长期国债并减少它在一级市场上的拍卖,这样一来,市场上可供流通交易的长期国债数量大幅下降。而国债现货交易与国债期货交易的相关程度非常的高。没有活跃的国债现货市场的支撑,国债期货市场是不可能发展的。在国债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相似的事例,1988年起英国政府开始减少国债发行,并从债券市场上回购政府债券,降低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性,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致使英国国债期货交易也随之而冷清下来。从国债期货期限结构来说,美国的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期货只有30年期长期国债这一种,也就是说,它是唯一的一种长期利率风险保值工具。当然,我们可以预计30年期长期国债供给的减少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而当现货供给上升时,期货交易也就会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其次,即使长期国债期货交易短期内不会大幅度上升,国债期货的重要性地位也不会因此而削弱,因为其他期限的国债期货交易量呈稳步增长的势头,从而弥补了长期国债期货交易减少所留下的空缺。
最后,从近期的情况来看,在美国,国债期货的地位仍无可替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最有可能替代国债期货市场的互换(Swap)市场和欧洲美元(Eurodollar Futures)期货市场。然而,互换市场多为场外交易,协商成交,因而市场分割,流动性较低,公开性亦比较差。而欧洲美元期货交易大多只能提供5年期以下的期货合约,而国债期货合约可提供短期、中期、长期等各种年限的合约,能满足各种期限保值的需要,这是其他利率期货品种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至于长期和10年期小额国债期货的推出,乃是CBOT面对市场上可流通的国债现货持续减少的现实而作出的应对举措。另一方面,小额国债期货的推出,可以吸引一部分中小型投资者进行国债期货的交易,从而进一步活跃国债期货市场。虽然这种国债期货在推出的第一年交易量并不大,但由于交易的门槛降低,小额国债期货合约还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