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后十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仍将占主导,而高新技术产业比值会逐步加大。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与政策选择应是:2010~2015年,主要通过在重化工业中推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来节能减排;2015~2020年,通过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低碳生产方式和产品的商业化来减排。在此期间,政府要致力于完善节能减排的“软环境”,制定配套的产业技术政策、标准和法规,加速形成其市场化安排。
在全球仍然处于经济危机底部,哥本哈根会议草草收场之后,有必要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角度,对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中国在国际国内应当采取何种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中期发展(2010~2020年)趋势的分析,来探讨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中期发展趋势
要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首先得理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结构性问题。
第一,今后十年,中国仍将是一个地区差距比较明显的国家。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发展速度上略快于东部,但是就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未来十年内二者的差距仍会比较大。而不同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各地区会有不同的经济诉求和产业结构。
第二,我们用了改革开放30余年的时间,使城市化推进到了45%(以人口计算),可以预见,今后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将持续加速。然而不管怎么加速,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的主要问题。而城乡间的差距,在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又为低水平的需求和生产方式提供着市场。
第三,中国人均GDP现在已经达到4000美元,到2020年达到8000美元(考虑到汇率因素)应当没有太大问题,届时,中国将由中下等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收入的增加,将使国民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为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广大的市场。
最后,从国际分工看,尽管外资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会逐步升级,产业链中中国产业的地位、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会有很大提高,自主品牌的形成也会有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的主要竞争优势仍然在生产制造领域。
从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总体分析来看,今后十年内我们面对的是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多层次的地域经济布局,多层次生产方式并存的生产体系,多层次的国际、国内产业分工链条,多层次的环境保护诉求。
二、中国产业中期发展趋势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于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加速,对于经济的带动也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在2010~2020年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并且在这一时期最终完成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值将逐步加大;但传统产业仍是中国的主要优势所在。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缩小;第二产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其中,重化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仍将发挥着主要作用。那种一味指责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甚至声称要跨越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论调,是乌托邦式的空想。重化工业阶段不可避免,但其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会逐步放缓,有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将达到顶点;同时,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也会加速提高,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届时,中国工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将得到改善,工业排放呈现下降态势;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装备,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依靠国内工业体系予以满足。
今后十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然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但会逐步提高其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为中国出口做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对就业问题的解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中国某些地方曾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过度强调产业升级,轻视甚至试图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象,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众多富余农村劳动力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战略问题。
另外,中国工业的区域性转移也将日益加速,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与能源、资源密切相关的产业。
三、产业中期发展趋势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今后十年内,国民财富的创造、国民福利的提高、国家环境治理的财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仍将主要依靠工业增长来推动,这决定了中国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向是:通过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业排放的治理来改善环境,而不能过多地寄托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最大,而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张,在其扩张过程中,随着产业的转移,必然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环境问题,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也必须考虑地区差距;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的选择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忽视这些基本因素,制定过高、过严的技术政策和碳排放量化指标,就会很难予以执行、落实。
从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看,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制造部分,中国工业实际承担了全球产业分工中对环境影响相对比较大的部分。中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决定了其排放总量的减少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在此想特别予以强调的是,中国的工业排放,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区域转移与延伸所造成的,这些企业应当负有相应的责任。发达国家从工业排放上指责中国,在道义上是片面的、虚伪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国际论坛上强调得不够。
最后,作为仍然以工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持续扩大,今后一段时间,中国能源结构虽然会有较大改变,但是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这一基本状况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一事实对中国减少碳排放也是一个硬约束。
以上是产业的发展将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的一些约束与挑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正在转型中的国家,我们也具有一些比较有利的条件:第一,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增长会减少对于高排放产业的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改善第二产业的排放提供新的方式、方法,例如碳交易。第二,重化工业规模、总量逐步趋于顶点,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将使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排放强度下降。第三,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比重中的提高,会为结构性减少碳排放创造条件。第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中国工业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也将减少排放总量和相对强度。第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将为低碳产业、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使市场需求与政府政策具有更好、更宽广的契合部,从而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与政策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看,中国政府作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的。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自2007年以来,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耗能系数明显下行,但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废水、废气排放均未减少,工业规模扩张导致的排放总量仍然在增加。根据中国国情,在2020年以前强调碳排放的单位指标,既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而如果过早地承担总量减排(量化)的义务,只能束缚自己的发展,况且中国的工业体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发达国家工业体系的易地排放份额。
未来十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的减排义务一定要与中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相适应,与自身的能力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在发达国家把减少碳排放摆到了近乎神圣的地位时,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减少碳排放,一方面的确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另一方面,碳排放背后有着对于国家利益的深远谋划。在笔者所接触过的西方政府官员、企业家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节能减排技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在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的承诺方面,仍然乏善可陈。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减排框架,一方面可以加速推动自身节能减排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确立减少碳排放的国际道义体系,使其通过技术壁垒打压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产品出口的行为获得合法性。
根据对中国经济、产业中期发展趋势的分析,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与政策选择应当是:
2010~2015年,主要通过在重化工业中推进先进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来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劳动力密集产业,则要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经济适用性技术,同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给予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加速淘汰旧设备、旧工艺。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结构性减排的空间较大,总量上的减排效果将比较明显,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大力扶植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使之加速产业化、走向市场;尤其要注重扶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逐步推出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2015~2020年,随着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化,新兴低碳产业渐渐形成市场规模,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将增大;重化工业自身的排放也将随着规模扩张放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减少。
在前一阶段,基于目前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是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重点。而在后一阶段,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新产品的逐步商业化进行减排,将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变,通过税收手段(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等)促进节能减排也具有了更大的空间。
相对于上述的基础性“硬环境”,建设节能减排的市场、法律体系,完善节能减排的“软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也非常重要,但目前这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产业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是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这些政策、标准和法规时,一定要注意与中国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的技术能力相适应,尤其要注重从全产业链条、全生产过程、全使用过程对技术的选择、产品的发展予以评价。目前,我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环境保护效果评价过于简单的情况,例如对于燃料电池汽车,仅仅从其使用过程中减少的排放进行评价、宣传,但其实氢燃料电池汽车所使用的氢,其制造过程至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电动汽车的使用,对于其增加发电所导致的排放、废电池导致的污染及处理成本等方面,并未予以统一估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太阳能硅片的生产进行限制时,只认定硅片生产过程产生污染、浪费能源,而没有对太阳能发电节约的能源、减少的排放进行论述。诸如此类的事情颇多,需要政策制定部门予以注意。因为今后十年经济发展中涉及的产业技术问题更加复杂,在制定有关政策、标准和法规时,要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倾听民众和NGO的意见,避免部门间的分割讨论。
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中国要在加速形成节能减排的市场化安排上下工夫,争取尽快形成类似欧洲的以一系列经济手段、经济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安排。例如,对使用新能源所减少的碳排放进行交易,对改造房屋所减少的能源消耗予以补贴,对处理垃圾的企业给予补贴,等等。通过这些经济手段和市场化安排,建立经济激励机制,才有可能充分调动社会、企业、个人的积极性,挖掘出所有的节能减排潜力。这样的市场安排还有利于第三产业企业发挥技术咨询、法律咨询、交易安排等服务和中介作用,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