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微观数据混乱显示的问题


    当今国际经济状况中,最为混乱和操纵数据最强大的国家肯定是中国和美国。看各国政府发表的经济评论政策指向、货币政策并不会出现很大的前后矛盾或者政策数据方向的翻来覆去的变化,仅仅中国和美国是例外,中国是统计和整个体系的官员对国家忠诚度的素质低下为主要原因,而美国则不能不说是习惯性的喜欢后台操作为原因。

 

    我们注意到最近伯南克迷惑现象,这种迷惑来自于数据的矛盾,比如以最近发布的房地产数据为例。周二公布的一项获广泛认可的美国房价指数意外创下近四年来最大涨幅,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但就在一周前,美国商务部发布的6月新屋动工率降至九个月新低,而5.0%的降幅也超出了市场的最坏预期。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更加广泛的状况是中美均出现了宏观经济数据指示的方向与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期业绩背驰现象,这是从一国内部的角度看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宏观数据不同发布部门之间的数据混乱。

 

    从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看,昨天和今天,印度、新西兰、以色列,以及此前的加拿大均再度调高基准利率,而中美欧日等主要经济国家顽强守护低利率政策,现在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我以为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明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经济可以与中美日欧经济绝缘而出现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而需要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

 

    今天凌晨2点美国发表美联储的经济褐皮书,虽然表达的状态基本上是经济持平的观点或者略显悲观,但是,客观上看也看不出来美国十二个联储管辖区域中经济出现滑坡或者衰退的任何征兆,反而可以看到美国各地经济的现实状态是经济目前基本上保持零增长偏向低增长的运行状态,与最近一个月美国发布的各种宏观经济数据表达的状态并不一致,不客气地说,美国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充满了目的性而脱离实际。

 

    从美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到美元指数的低落,道琼斯指数到美元指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传送链关系呢?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参照讨论:道琼斯+美国政策或者金融机构损失=美元指数。转化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总公式也一样可以描述,只不过政策因素损失仍在,金融机构损失可以改成官僚成本+国营企业损失。隐蔽性地撇帐应该可以解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冲突的重要理由之一,而不管中国还是美国,股市成为将官僚成本和政策损失、行业损失对全民进行转嫁的有效工具,这种思路也许能够比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更好地解释市场的趋势。

 

    我们的结论是市场被宏观经济数据所迷惑,尽管我们不能说宏观经济数据是假的,但是我们同样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能怀疑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业绩在作假,我们也不能说中美欧日以外的国家不断连续提升基准利率是不符合他们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那么这一切问题的中间只能说中美欧日在消化某些宏观经济上的经济损失,所以,可能的状态是全球经济确实在复苏,但是这种复苏带来的好的宏观经济数据被政治家的政策或者政治战略亏损所吞噬,因此出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层面的矛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