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9年度重庆十大金融事件
梳理一下2009年度重庆十大金融事件是一个有价值的活动,看看重庆金融业的脉动,记录金融业发展的轨迹。我看到重庆这些金融事件,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四:
一、重庆金融业开始成为支柱产业。一个产业能否成为的支柱产业主要看其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按惯例,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可能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
重庆汇聚国家普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三峡库区优惠政策和统筹城乡优惠政策四项于一身,为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09年国发3号文件出台,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金融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9年金融业成为重庆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率先回暖的重要力量,其对当地GDP的贡献率为9.7%。就银行业而言,截止2009年年末,重庆全市各项存款金额达11084.8亿元,同比增长36.8%,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天津。该市去年各项贷款余额达8856.6亿元,全年贷款增量相当于过去三年总和。重庆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达389.9亿元,同比增长31.2%,,增加值总量占到了全市GDP的5%以上。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城市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本产业对该城市和对全社会的全部直接贡献,2009年重庆金融业开始成为支柱产业,提速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重庆金融业开始对重庆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二、重庆资本市场迎来黄金期。不知何故“重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一条并未入选“2009年度重庆十大金融事件”,银行业占据了重庆金融业的“半壁江山”,重庆资本市场可能是短腿,重庆资本市场规模及竞争力看,突出表现在“两个不适应”,即与重庆政治经济地位不适应,与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重庆资本市场1993年起步时只有3家上市公司,发展了10多年后,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32家上市公司。此外,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及服务部95家,期货经营机构17家,以及西部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重庆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重庆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900亿元,占2009年重庆GDP6527亿元的29%,同期全国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5万亿元,占全国GDP33.5万亿元的75%。重庆资本市场并不缺优质上市资源,作为在重庆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仅11%。而目前重庆国企总资产约1万亿元,总量在全国名列前五位,大量民营企业同样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截至去年底,拟上市企业储备库的入库企业已达258家。这一数量是目前上市公司数量的八倍以上,重庆正在加快国企和民企改制上市进程,要加大资本市场企业上市推动和整体上市的力度,做大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重庆正在推动重庆水务、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金科集团等企业上市,力争实现直接融资200亿元以上,使重庆上市公司市值从1900亿提高到3000亿以上。
1992年,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异地板块之一的重庆“老三家”:渝钛白、渝开发和西南药业;随后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家长江内河港口公司重庆港九和中国首家专业从事城市桥梁经营管理和建设公司重庆路桥;国内第一家制造专用汽车的上市公司迪马股份;中国第一家专业卫浴企业四维瓷业……在进击资本市场过程中,这里还产生了国内第一批中小板公司华邦制药和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莱美药业,除此之外,还有开创了国内以资产重组方式启动股改先河的建峰化工;第一个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作为股改对价的华立药业……建设好资本市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打造优质的上市公司群,让它成为重庆经济腾飞的引擎。
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两江新区”挂牌成立等利好政策下,重庆资本市场也将迎来扬帆远航的黄金期,2009年四大金融要素市场(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场外交易(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在解放碑成立,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是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是各大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焦点,让重庆成为继深圳、上海和天津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第四极”,不仅会产生巨大的交易量,增加大量税收,带动GDP增长,吸引金融人才,还能带动相关金融机构发展和产业增长,加速重庆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并使其辐射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到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部。
三、重庆金融对外开放获得突破。
惠普全球结算中心从新加坡迁往重庆,实现了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重大突破,完成了中国过去20年沿海地区开放都没能完成的事情,代表了国家核心利益。惠普全球结算中心落户重庆,不仅每年为重庆带来数亿元的税收,而且结算中心所产生的巨大资金流转,还将催生重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积聚,吸引一批高级会计师等金融人才,实现高端生产服务业快速崛起,带动重庆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打造。
目前重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40余家,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也都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在重庆设立网点,两江新区将带动重庆逐步成为各类金融机构、各项金融资源、各种金融产品、各路金融人才的聚集高地与发展胜地。2009年重庆市每个月就有一家金融机构入驻。2010年以来成都银行、汉口银行、湛江银行已经在我市设分行,澳新银行已批准在重庆设分行。
四、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众所周知,重庆国企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重庆国企转机建制、融资发展、监管创新。《重庆商报 》2010年6月22日报道,21日重庆市国资委公布了最新经济运行数据,重庆市、区(县)两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5月份分别增长35.7%和35.9%,发展势头良好。 截至2010年5月底,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10981亿元,同比增长28.7%;负债总额8162亿元,同比增长30.9%。略微计算一下,重庆市国资企业资产负债率74.328%,很多人由此推断,重庆国企占有重庆大部分金融资源,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从而出现中小企业“金融抑制”。
据悉,2008年末,重庆中小企业为16.8万户,同比增长1.7万户,已具规模的中小企业也有近3万户,增加值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20.2%,占GDP总量的37.2%。虽然从2008年11月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明确鼓励各类资本机构采取更灵活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扶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市场专业投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就目前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状况来看却并不乐观。
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坚冰”逐渐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小、频、急”的特点,为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重庆采取多项措施为解决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途径。银行为何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一银行负责人坦言,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到5年,由于淘汰率比较高,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了回避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几乎都要求抵押,于是缺少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自然被拒之门外。此外,加上贷款成本较高,银行更不愿意出手。相形之下,地方银行成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力。去年,重庆银行在秀山、忠县等地新开了5家支行;三峡银行在梁平等地新开4家支行;在重庆农商行的贷款中,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占比接近一半。
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并深入推进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业务,打通了作为文化产业独有的版权、知识产权质押等都可以作为质押物贷款的融资通道。此外,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政补助政策及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较好的支持了重庆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在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实践下,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子。
对于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涉及领域广、抵质押不足、贷款需求“小、频、急”的特点,逐步摸索出适合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道路,通过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子。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发布的《2009年度重庆市17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效果》结果显示,重庆市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去年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五成多。重庆本地银行金融机构中首家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重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将在3年中向重庆市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00亿元。还将针对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全力打造“小企业信贷工厂”。 2009年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14亿元,同比增长52.1%,高于全市人民币贷款平均增速10.5个百分点,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重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成立,解决了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适当的抵押物、资金需求急、贷款金额小等一系列问题,为小企业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不仅提升了重庆银行自身的发展实力,也为重庆市小企业融资提供一条更加安全、便捷的融资途径,进一步缓解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蔡律 2010年7月29日
解读2009年度重庆十大金融事件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