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各类媒体报道:“2010年7月17日上午,中科院所属的北京怀柔试验基地遭暴力拆毁,
“
“该试验基地是
事件发生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第一时间向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汇报,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就怀柔基地遭强力拆毁发表声明。
事件发生后,各类媒体纷纷报道,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谴责强力拆毁。笔者通过网络,阅读了各类评论,深感事件严峻,远远不能用“强力拆毁”来定义此次事件。
一、拆迁早就内定
首先,实施暴力拆毁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中科院自己。因为据网络信息:“那块地方早在08年就被正式划给研究生院了。而规划更早,04年就批准,06年就奠基了。”
其次,“中科院力学所科研人员、所长助理
再次,“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李世海透露,2001年,他带领团队所承担的“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试验进入怀柔基地,当时已经开始讨论该地区的相关规划,怀柔试验基地在搬与不搬的问题上就存在争议”。“中科院院士、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春介绍说,怀柔基地有着包括
第四,“知情人士透露,中科院研究生院新校区项目总占地面积1075亩,原计划工期两年,预计2011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抢工期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方才对力学所进行了强拆。”
显然,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遭遇今天的强力拆毁,其根本前提,在于中科院关于新研究生院的建设方案,早就把“试验基地”纳入被拆的计划中。因此,也就意味着,钱学森回国创建并为“两弹一星”工程立下丰功伟绩的,中科院所属的力学所北京怀柔试验基地,在当今中科院的意识里,早就失去存在价值,根本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地位。否则,怎么会被纳入拆迁的范畴,进而遭此恶运呢?
二、中科院已经没有科学精神
众所周知,“科学”不仅包括科学试验、科技探索、科学理论、科学实践、科学运用,还包括科学人文与科学精神。
关于中国的科学精神,恰恰是钱学森力学试验基地对此具有最强烈的注释:第一,在美国的迈哈顿计划中功成名就的火箭专家钱学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突破重重困难与障碍,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怀抱。第二,回国后的钱学森及时组织创建了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第三,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创建了数不胜数的丰功伟绩,是中国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根本与最坚实的科技支撑。
显然,把“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强行纳入中科院新建的研究生院建设工程的拆迁项目中,这本身就表露出当今的中科院已经没有科学精神,也失去了科学人文,更谈不上科学传承。
事实上,让“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在那里永久保存,本来应该是新的研究生院的无价之宝,因为那是一个能够激发后来人对科技探索无限畅想与激情的,闪耀思想光芒的里程碑。可是,他们竟然将之强行拆毁,可见,中科院的科学精神早已荡然无存,早就陷入追求所谓的眼前经济效益与GDP怪圈中,也迷失了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
关于科学精神,2007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科普工作,使全社会真正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信息来自科技日报:http://www.most.gov.cn/yw/200703/t20070305_41909.htm )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一个敢于拆迁“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中科院,三年来,人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具体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强调的科学精神的,但却看见具有丰功伟绩的钱学森火箭试验基地在他们的规划下被拆毁。他们的科学精神在哪里?
三、中科院已经没有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品牌意识是基础的基础。响当当的“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中科院却在新建的研究生院工程中将之列为拆迁项目,凸显其市场经济商业意识的贫乏。
他们眼里,或许只能看见研究生院的扩招收费,校园服务创收等这些低层次的商业利益。而在全世界都顶顶大名的金饭碗——钱学森力学试验基地,他们却将之强行拆毁了……
显然,通过“7.17”事件,不仅中科院没有品牌意识,就是被拆毁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也依然没有品牌意识,因此,他们才没有守卫好自己的领地与世界级品牌。因为,人们力学所发表的声明就不难看出。
声明说:“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批我国现代科技史上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被肆无忌惮的捣毁和清运,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被迫停滞。”
钱学森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北京怀柔当地今天每平米房价?“1700余万元,等”?显然,“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究竟价值几何,或者是否是文物,是否是一级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力学所并试验基地今天的主人竟然自己都不清楚。否则,又怎么会遭遇今天的悲哀呢?
四、中科院已经失去国威军魂概念
一方面,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中将军衔),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试验基地,是
另一方面,“目前,该试验基地正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
再一方面,军队与国防,是共和国的钢铁长城,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人们往往又这样比喻:军队与国防,是共和国的钢铁脊梁。放眼世界,面对与比较现代军事势力,一个显然的特征是,完备的“短中长”、“陆海空”导弹体系,是军队与国防的脊梁,也就是说,导弹是国家脊梁的脊梁。因此,一个没有独立自主的完备并现代化的导弹体系的国家,其国威军魂无疑将大打折扣。
可见,“7.17”事件,中科院拆除的已经不是9处老房子和里面的老设备,已经不仅仅是强力拆毁的一个力学试验基地,他们拆毁的是中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人文,他们甚至连一点半点国威军魂的概念都没有,这与他们的任务与使命极端不符。
五、钱学森火箭基地最辉煌时刻却遭恶运
大家知道,“7.17”事件发生的前后一段时间,是美韩最大规模的海上实弹军事演习的时期,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捍卫尊严与领土领空领海完整的导弹演习。一是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二是7月下旬在黄海。
两次实弹军演,对美韩最先计划要在黄海进行的,以美军 “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为首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一是使其变更了时间,二是使其变更了海域(从黄海迁至日本海),三是扼制了美韩将演习演变为战争的可能,四是弘扬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就在中国火箭导弹为捍卫祖国尊严并最辉煌的时候,中国火箭的摇篮——钱学森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却遭遇自己人的强力拆毁,而且是遭遇连续几天的强力拆毁,据媒体报道,业主报警后,警察到达现场但也无力阻挡。痛心疾首,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六、补好也是一块巴
据近日媒体消息,有关责任部门决定对已经被拆毁的“钱学森创建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在原址按原样重建。尽管如此,补好的伤疤依然是伤疤,补好的伤疤总是痛。
人们在问,连“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都被拆毁了,那些无法无天者,下一步将拆哪里?
因此,现在进一步的问题是,透过发生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7.17”拆毁事件,一个焦点问题凸显出来。即:中国境内频发的强力甚至是暴力拆迁事件,其根本的核心,在于暴力拆迁是表,违反原则或违反法律的,那些既不人性也不理性的强制性建设规划与操作方案,才是问题的根本,而这个根本的根本,在于开发商对暴利的贪婪。
因此,如何让那些血腥的拆迁不再发生,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与妥善解决的,甚至是需要法律来进一步提供坚强并可靠保障的。也就是说,通过本次亡羊,还需要补好哪些牢,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与里顺关系。
八、中科院并院长将如何向国家人民陈述
钱学森创建并为中国崛起作出丰功伟绩的“中国力学所北京怀柔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已经被强力拆毁,尽管有关部门答应原址原样重建,但是,“7.17”事件已经发生,损害与影响已经造成。因此,人们在问,中科院并院长将如何向国家人民陈述,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因为这是比任何矿难都更加损失巨大的人祸,因为一开始你们就把那个神圣的中国导弹的摇篮放弃了,你们凭的是什么?难道就凭那里是几栋老房子吗?你们没有履行好基本的职责,你们应该向国家和人民有一个交代,至少要在阳光下公开道个歉!
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一日 于中国衡阳
附1:中科院力学所就怀柔基地遭暴力拆毁发声明
http://www.imech.ac.cn/xwdt/tpxw/201007/t20100723_2909933.html
我们以沉痛和愤怒的心情正式宣告,我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暴力拆毁,
该试验基地是
在我国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下,在中国科学院这一神圣的科学殿堂,发生了如此野蛮的暴力事件,令人震惊!力学所参与试验基地建设和“两弹一星”攻关任务的院士和科学家们悲愤交加,全体科研人员极为愤慨。“炎夏似隆冬,白昼如夤夜”是我们此刻共同的感受。
事件发生后,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向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汇报,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我们要相信党、相信组织,让我们一起期待法律的公正判决!
请全体职工和学生克制情绪,保重身体,克服困难,团结起来,勤奋工作,以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报效祖国,告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附2:科学究竟是什么?(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80&articleId=5224 )
科学,《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这样队其进行描述:“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显然,科学具有客观性、真理性、系统性、开放性、发展性,它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科学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的系统。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有阶段性、风险性、成败性,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
进一步地,人们不难看出,“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应用。其“认识”就是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其“应用”,就是用科学理论或原理指导实践。
显然,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仅包括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对其正在进行着的探索、创新、提升、发展的部分及其过程。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因此,科技探索活动没有什么伪科学与真科学的概念,要么就是科学,要么就是不科学。
附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http://baike.baidu.com/view/479155.htm?fr=ala0_1_1 )
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