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论是与非


    

新人口论是与非

    【60年语录·新中国日记】    

    53年前的今天,1957年7月5日,正当全国反右派运动迅猛开展的时候,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发表了他的《新人口论》,这无疑给当时的批判又树立了一个目标。

    马寅初,原名元善,字寅初,1882年生于绍兴。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1906年,马寅初毕业于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等职。1920年与上海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合办东南大学商学院。1927年后,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抗战期间,他曾因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投入息峰、上饶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中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不控制人口,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

    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其实,早在1953年春,学者张竞生就写了13000字的《我的几点意见》,上书毛泽东,建议科学地节制生育。结果“受诋于当时”。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马上有人指责是配合右派分子向党进攻。1958年4月,北京大学党委决定对马寅初进行批判。5月,陈伯达在北大点名批判马寅初,要他做检讨。以后,全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批判马寅初的浪潮。

    面对批判和讨伐,马寅初公开表态:

    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能拒绝检讨。

    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23年后, 1980年2月,新华社公布了宋健等三人联合发布的《中国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宋健用数学模型模拟人口演变计算出,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生两个孩子,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后,才能停止增长。他还计算出中国80年代初的限值是2.16。

    报告发表后,很多人纷纷来信询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还专门约见宋健,询问是否有办法把中国的人口控制在4亿左右,如果有,那就好了。

    这一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人口政策骤然收紧,从“晚、稀、少”的提法转变为“一胎化”,指导口号也变成了“只生一个好”。

    所谓“晚、稀、少”,是指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

    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报》撰文说:

    我们绝不应该保持前两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3个孩子的生育水平。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该在今后30到40年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1年,宋健又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后中国适度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如果生育两个孩子,中华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人的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的水平,中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而且,中国的水资源最多也只能养育6.5亿人。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并设定了到20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个硬目标。“少生孩子多种树,少养孩子多养猪”之类的口号开始出现在城乡的路边街头。

    2000年已经过去,1982年提出的“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

    1990年1月8日的《科技日报》发表文章说:

    从1984年下半年起……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改变,总和生育率回升为1987年的2.59……新的恶化形势为国内外所焦心……(作者是国家科委《人口控制与对策》研究小组)。

    原国家科委组织以马宾、孔德涌、于景元为核心成员的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结论是,上面政策若开小口,下面实际情况就是决口,必须回归“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由于他们主张继续严控人口,国际学术界就把他们称为“马孔于”学派。1986~1988年,在这三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马孔于”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研究报告带到会场,很快形成主流舆论,计划生育政策再次得以严格实行。

    不过,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一直是个谜,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层面的影响更是难以评判。按照老龄化标准,我国在2005年就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战略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待的大问题,一些关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会不会出现“空巢”的思考和声音也开始出现。同时,独生子女天然的人格特征或者干脆说缺陷有目共睹,而且,独生子女社会颠覆了传统的宗族、亲戚社会关系和亲情关系,长远影响有多负面,目前还难以判断。【摘编自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60年语录》,略有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