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乡沭阳的绿色选择


  花乡沭阳的绿色选择

  

  以农村生态建设为载体,加大力度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加强引导,推动绿色经济向纵深发展。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合理开发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根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绿色经济为搞好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本刊记者 周仕凭

  

  “绿了花乡,绿了沭阳,绿了虞美人生长的地方;绿了白杨路,绿了芦荡,绿了芳草地环绕的地方;绿绿的一支歌我们大家唱,绿绿的收获里有金色的希望,绿绿的城市充满激情,绿色的大树是最美的塑像……”这是由任红举作词、孟庆云作曲、张也演唱的江苏省沭阳县形象歌曲《绿满花乡》。那甜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充满绿色的歌词,只要你听到这首歌曲,就会激起你对这个地方的无限向往。那么,沭阳的绿色是从哪里来的?

  

  绿色新河已成“无粮之乡”

  沭阳,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境内颜集镇是绝代佳人虞姬的故乡,“霸王别姬”的故事千载传诵。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绿色产业闻名遐迩。

  这个县有一个新河镇,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花木基地镇,距今已有400余年的花卉栽培历史,久负盛名的周圈花园,就是清朝顺治年间吏部侍郎、翰林院侍读胡简敬的后花园,花匠们巧夺天工制成的“卧牛望月”、“二龙戏珠”等古松柏桩惟妙惟肖,现在已经成为周圈的招牌。

  该镇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新河镇充分发挥花木生产的传统优势,坚持“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围绕周圈生态花卉苗木盆景市场,大力调整花卉品种种植结构,加快花木新品种的引进与培植,逐步向特、优、稀方向发展。全镇4.2万亩土地全部用来发展花卉,经纪人在外还承租土地2万余亩,形成了以花园为龙头,盆景市场为桥梁,苗木基地为依托的“花木连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花木生产新格局。

  目前,新河镇90%的土地都用于种植花木,90%的农户从事花木生产,90%的收入也来自于花木生产,被称为“无粮之乡”。全镇拥有大小花木公司1300余家,花卉专业农资服务公司30家,干花生产企业32家,花卉物流配载中心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新河花卉物流配载中心,年配载花木达1.2亿元,花木产品远销北京、河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中干花产品出口荷兰、日本、欧美等国家。

  在周圈村花木盆景长廊,记者实地参观了颇具知名度的胡玉珊盆景园。年逾六旬的胡玉珊告诉记者,他16岁就开始伺弄花草,当初是出于爱好,天生喜欢花草苗木,后来借助改革东风,逐步做大做优做出特色,成为“靠花吃饭”的专职花木大户。

  在胡玉珊盆景园内,有3盆盆景是这里的主角,它们是2004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宿迁时看过的。许多前来沭阳参观的中外客人必与之留影,还有人出3万元想买其中一盆榆树盆景,胡玉珊拒绝了。他说,这3盆盆景已不再是我胡玉珊个人的,而是所有周圈人的,是周圈的品牌,为全体周圈花农招商引客。

  

  超前规划发展绿色产业

  正因为沭阳县生产花木历史悠久,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百家绿色小康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等称号,该县因势利导,经过20多年的发展,花木面积已达35.8万亩,年总产值28亿元,是江苏省花木第一县,在全国名列前茅。

  现在,沭阳县有14个乡镇种植花木,其中新河、颜集、庙头、潼阳和扎下等乡镇90%以上的耕地用于种植花木。随着花木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园林绿化企业做大做强,全县有园林绿化企业213家,其中国家二级资质企业6家,三级资质企业84家。花木经济合作组织35个、花木经纪人3.6万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沭阳花木销到了全国各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沭阳县是中国南花北木的天然过渡地带,花木种类丰富,不但有各种的绿化苗木,还有地方特色鲜明的盆景和天然干花。年可出圃花卉苗木1.2亿株,盆景和盆花550万盆,出口干花制品2亿支。

  为了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沭阳县坚持科学规划,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该县围绕打造“全国最大花木种植区、全国最大南花北移、北花南迁驯化中心,建成华东地区最大花木集散地,打造全国知名度最高的花木大县”这一目标,不断扩大花木产业规模。多次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产业规划,多次举办花木产业论坛,举办花木展示交易会,编制了《沭阳县花木产业发展战略策划》和《沭阳县花木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县花木产业发展制定了蓝图。

  

  因势利导壮大绿色经济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快花木产业的发展,沭阳县每年都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花木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和完善花木种植区的道路、桥涵和电力等基础设施。2002年,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了扎新路,沿线的庙头和扎下等镇村的耕地在短短的二年内就形成了3.6万亩的花木新区;2007年,又完成了8千米长的新潼路改造工程,将原来的简易砂石路改造成高标准的水泥路,改建沿途桥梁,实现颜集、新河二个老花木区与新开辟的潼阳镇新花区的互通,拉动沿线十万亩花木种植区的形成和发展。在沭阳县,花木规划到那里,路、桥、电就通到那里,为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和保障。

  搞好土地流转,是花木产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近年来,沭阳县的花木产业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花木种植户和花木公司规模基地增多,他们急需大量的土地,为此,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和沭阳县实际情况,该县积极做好相关土地的流转工作。

  2007年,新潼路花木新区的建设被列为当年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新河和潼阳两个镇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规范相关土地流转协议,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苏州嘉汉苗木公司当年秋天就在潼阳镇顺利流转了1200亩土地,以后又逐年扩大基地规模,现在已达到了3500亩的规模。由于农民工作做得好,新潼路十万亩花木新区2007年秋天就全面完成了沿线耕地的流转,新扩花木2.1万亩。

  沭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为了做大做强花木产业,该县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引导花木企业做大做强。县政府等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沭阳举办专题花木讲座,对花木企业老板、经纪人、种植户、园林工程人员等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和水平;整合涉农资金,重点用于花木生产和扶持花木企业做大做强。苏北花卉有限公司3年前还是以常规苗木种植为主的企业,通过县政府重点打造,现在已建设了先进的花木栽培楼和三万多平方米的自动温室,公司2000亩花木基地,成为集生产、示范、观光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去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为全省首批8家农业休闲观光景点之一,沭阳花木大世界目前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场。

  

  绿色经济催生高效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沭阳高效农业的蓬勃发展。该县利用独特的绿色资源发展农业无公害产品:全省最大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食草畜禽养殖基地、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稻米基地等等,为沭阳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至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1.3亿平方尺,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年均收入达到3万元。全县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4个、市级示范区12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00万亩,建成绿色食品基地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2300亩,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3个、绿色食品16个,申报注册农产品品牌36个。

  据了解,总投资1.1亿元的千亩金针菇基地建设项目已落户沭阳万匹乡,该项目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冷藏和研发中心建设等,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研发绿色无污染金针菇为一体,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开展高效农业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使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年下降,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沭阳县政协副主席胡道良和环境保护局吕述雨告诉记者,沭阳的绿色经济为搞好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下一步,沭阳将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以生态型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产品为抓手,以构筑产供销与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为重点,以农村生态建设为载体,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加强引导,推动绿色经济向纵深发展。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合理开发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根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环境教育》杂志201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