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织毛衣”表的是一款怎样的心曲?
风情万种的网民,总能找到自己的敏感点,制造一轮轮新的网络狂欢。在打酱油、躲猫猫、草泥马、杯具之类的热词狂潮之后,又有新词蹿红网络:织毛衣。这样一个古旧、偏女性化的词语,能成为网络热词,让很多人不解。说起来还有一番渊源,年初网络名人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周二晚上在‘江湖’酒吧,张玮玮唱了首民歌,歌词是:‘我深深地爱你,你却爱上一个傻×,那个傻×不爱你,你比傻×还傻×,喔……你还给傻×织毛衣!’”很快这歌词在网上流传开来。
前些日子,快男比赛一位胡子哥再唱《织毛衣》,引来观众和评委的欢呼。胡子哥知道这首歌无法上电视,但仍然愿意唱给所有人听。该视频迅速传播于微博、论坛等网络社区,此选手获“毛衣哥”称号。后又通过论坛中“百搭句”这种文字游戏,加快了织毛衣一词的发酵,诸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怪当时织毛衣”“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织毛衣”“毛衣已经来了,傻B还会远么”“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来织毛衣”都是百搭的成果。这种游戏人人可参与,又有一定“笑果”,使织毛衣流传得更迅捷。
如果故事只演绎到这里,确实像有人说的只是一场“庸众的狂欢”,或是一次对于感伤爱情的集体叹息。但“织毛衣”一词在传播中,含义已悄然发生变化,使它染上了一种自我调侃的政治意味。它与“微博”这一当下最热媒体发生了关联,从“织毛衣”衍生出“织围脖”,指的就是在网络或微博上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行为。于是那些在网上有爱国表达的民众,常会被嘲讽或自嘲成那个傻傻的织毛衣女孩,虽然在编织观点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爱意,换来的却多是一种无奈和绝望。这个词,和去年流行的“哥跟的不是帖,是寂寞”寓意大致相同。“寂寞”的流行,背后也是这种个体行为的无力感。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怪象,网民除了转贴、跟贴,发表点议论外,又能做什么呢?
真正的感伤就是这样,眼泪在眼中打转,脸上却要硬带着微笑,甚至得用一点粗口,来保持自己早已不在的尊严。我想这种体会,可能是很多在网上发言的网民的共同体会。在网络管制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很多貌似荒诞的网络热词,都在曲折地表达网民一种难以言传的心曲。当他们无法用常识话语来讲述和讨论社会和个人所遭遇的极端处境时,只能用这种怪异的密码般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怨愤,同时寻找能引起共鸣的心灵。当人们在用着这个热词,或哼唱这首曲调单纯的谣曲时,内心却在声张自己应有的权利。
网络唤醒了很多民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我们从很多网络热点事件背后,都能看到这股来势汹涌的力量。然而当“删帖”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话语似乎都触犯了某种禁忌,一些本来可能得到广泛交流、讨论的事件,都被无声无息地禁止了。很多年轻人带有原创性的思想和观念,本来能激起更大的头脑风暴,却总被无端浇灭。我想,人们是能理解这些忧伤而年轻的心灵的,他们就像那个傻傻地为傻×织毛衣的女孩,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爱意,换来的却是不理解和怀疑。那些权力者并没有想到,这对年轻人来说就如浇头的凉水,拿走的不仅他们的表达权,其实也拿走了他们对知识和意见的选择权。网络看似一个非常透明的地方,却常常被这种行径所污染。
《织毛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年轻网民们一款变调的爱国心曲,那心曲也是一种爱情,就像攥在手中的沙子,你攥的越紧,它流失的越快。于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慢慢地变成网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习惯心态。这种看似无聊搞怪的声音,远比那些正统声音更深入人心,因为它传递的那种无奈与挣扎,对于清醒的心灵来说是更深的痛苦,就像一场总被伤害、无望的爱情。
在一场场网络热词风暴过后,有一些年轻人会因此变得成熟,但也会有一些年轻的心灵会因此陷入沉沦。他们除了创造一个个诡异的热词,来申诉自己对表达自由的渴望外,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