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老北京连根刨掉
文/马跃成
东城和西城都顺势而为地把崇文和宣武给合并了,崇文被东城了,宣武被西城了,这也是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北京这些年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作为不小,可以说是十几年时间,已经让北京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北京基本上被拆迁了,再在北京找北京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前几天在西柏坡参观时看了一部短片,介绍平津战役时,特别指出,解放军针对傅作义从天津到张家口的带形抵抗布阵,采取掐两(张家口和天津),围中间(北京)的战略。目的就是要保护北京古城,但是解放军进城时的拍下的镜头中的景物现在除了前门的箭楼,其他的城门、、牌楼上已经没有了,街道两旁的建筑也是时过境迁了。古城北京没有被炮火摧毁,却被我们这两代人给拆毁了。
新任的大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曾经说过,东城随手点一条胡同,一个院落,都可能就是名人故居和文保单位。不能大拆大建,土地和空间资源捉襟见肘,即便是公共服务和旅游的配套建设也犯愁。不过这几年东城还是拆了不好胡同和名人故居,闹到法庭上的都有。
在今年5月的旅游节开幕时,杨柳荫还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说,东城区要率先在全市编制未来20年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率先在全市开展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规划。当时拿到这个消息的媒体记者感慨:力度超乎想象。按照设想,东城区要建起一个地下“新城”,面积达8平方公里,不少项目充满想象力。
他强调要有“立体发展”的思想,今年要结合地铁6、8号线建设钟鼓楼、国子监东外地下商城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按照杨书记的计划,北京钟鼓楼地区已经进入拆迁倒计时。胡同、四合院、钟鼓楼、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使钟鼓楼街区成为北京老城文化的代表,后海、酒吧、南锣鼓巷的创意市集给这里增添了诸多现代气息。一个打破此地原生文化气场的新项目正在以时间和文化的名义向前推行。
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听说要“拆鼓楼”,不远万里跑来参观。其实要拆的是鼓楼周围的胡同和四合院,不是要拆钟楼和鼓楼这两个建筑。这个地方最近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在消失前最值得去的地方”,原因是“这里将被拆除。”
年初,有记者采访时看到,春夏之交的北京钟鼓楼地区,大风吹不停,刚刚长出的槐花树枝被折断,压在胡同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上。黄色推土机仿佛巨大的怪物,隆隆作响。站在鼓楼向下看,目之所及是一段延伸达300米的蓝色施工围墙和大型推土机,张旺胡同、国旺胡同几乎已经被夷为平地。鼓楼和钟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这片逐渐丧失肌理的老胡同之中,遗世独立,俯视着芸芸众生。
“钟鼓楼地区在清代,空间占地有1.4万平方米,现在由于私搭乱建的挤占,只剩下不到4000平方米了。昔日这里是报时中心,有繁华的商业街区,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这给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东城区区长杨艺文这么认为。
为了迎接这种挑战,也为了恢复昔日的报时中心和商业街区,东城区准备斥资50亿元人民币打造“钟鼓楼·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此项目确定由东城国资委下属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开发。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么大拆大建能不能保留下来原来的文化,前门大街改建后,商业气味就打伤元气了,最近又有几家来字号搬离了前门大街,老北京再到前门大街里吃饭也说,找不到老北京的味了。
音乐人何勇曾经写了一首歌叫《钟鼓楼》,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这些胡同被拆迁改造后,将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广场,
钟鼓楼位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北部端点,是京城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周围那些狭窄的胡同院落,被文物保护专家称为仅存的“老北京居民生活面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区,也同时被列为文物保护区。
在北京城市规划史著作《城记》的作者王军看来,钟鼓楼的拆迁,违反了国务院2005年批准的《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这份规划在提到“旧城整体保护”时,第一条便是“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面貌特色”。
北京市政府2002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论及“传统中轴线的保护规划”时,钟鼓楼第一个被重点研究:作为传统中轴线的端点,钟鼓楼在该地区拥有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其周边以四合院民居为主。钟鼓楼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必须符合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规定。对于规划中的“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专家称,这个规划将彻底破坏钟鼓楼文物保护区。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