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新政”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西部大开发“新政”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

  目前经济结构失衡依然是制约中国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扩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三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资源性)、产能过剩等现象还是大量存在。

  第二,需求结构失衡。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由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

  第三,城乡结构失衡,二元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从目前国家的经济结构来看,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无法持续,调结构措施会进一步深化,新兴产业振兴被寄予厚望。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实行已有十年,对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金融危机后的逐步复苏,迈向通过结构转型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任务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整个政策组合,明显比2009年的全面刺激政策效果更佳。考虑到包括转移支付、民生保障等方面对西部进行的专门性、扩张性财政投资。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转折期,中央会在财政项目投资上向西部倾斜,尤其是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对西部地区合乎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企业保留15%的优惠税率,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实行资源税税改,还将在整个西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将企业投资吸引到西部,符合中国经济向内需转型,停止西部廉价出售资源、东部向中西部和国外输出低端工业品的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过去多年的中国东、西部工业流程及经济循环模式,是中国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和区域发展与投入严重不平衡的结果。未来中国要向内需经济转型,西部的资源条件、成本价格、劳动力供给以及面向内需市场的地理位置,都是西部地区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的可行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所在。以振兴产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供应链前后端高附加值的部分下工夫,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振兴。这种调整有四“化”: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发挥规模效应;从低能化走向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从制造化走向品牌化,建立民族品牌;从产业化走向资本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紧紧围绕转型这个核心命题来提升增长质量的关键时期。短期内中央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8%的经济增长底线,中长期来看,中央希望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寻找一种能够使经济保持持续活力的增长机制。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对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型经济,需求结构的调整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对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只有能够适应、引导、激发新的需求市场,才能获得调整的内在动力,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7月5日至6日在北京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要上一个大台阶,要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基地,西部大开发“新政”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调整无疑要经历不可避免的阵痛,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暂时放缓,收入暂时减少,各地方经济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政府亟须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前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紧紧围绕转型这个核心命题来提升增长质量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西部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很有成效,两江新区就是国家启动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开篇之作,两江新区将着力打造先进制造基地、都市综合功能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特色板块,形成轨道交通、核电风电等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加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等“5+3”布局。两江新区将打造成为区域性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在产业培育、产业研发、产业调整、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为西部经济转型服务,与西部其它地区形成梯度分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局面。

  再加上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制造业企业内迁潮,也意味着中国东部经济的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要加快。然而,东西部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东部要在高端制造、工业服务业、品牌提升等领域,从西部的工业化中获得新的利益和发展机会。